夜市生活影响下的街道文化空间生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夜市生活影响下的街道文化空间生产

王晓虎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空间不仅是物态的空间,更是一种人化的空间,人的活动与物态空间交互形成一种新的空间,人与空间的互动是空间的生命力之所在。本研究通过对夜市生活的调查,研究街道空间作为一种时空动态生命体,透视其背后文化空间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旨在为街道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为夜市空间的治理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夜市;街道;文化空间;空间生产

1引言

公共空间自建立使用开始,便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即空间上不断累积人的活动事件,为空间增添内容。大部分事件为日常生活事件,在空间上投影,形成必要的痕迹。空间是人的空间,是人的活动、事件叠加形成的复合型空间。人的日常活动会形成文化,文化的典型表现是各种活动事件,最终文化叠加在空间上形成了文化空间。而夜市,背后是当下社会百态的集锦式呈现,透视街道空间的片段。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研究街道空间背后的发展规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街道空间时空立方体

时空立方体是一种时态化的空间研究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将街道看成是一个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动态性空间,运用时空立方体的概念将街道空间切片,发现有很多独特的街道空间现象,而夜市生活正是在时态上叠加在街道上的一道动人景象。

3 街道中的夜市生活

3.1自组织形成的夜市空间

夜市是一种独特的开放式经营空间,选址灵活多变,几乎不受空间限制,但核心是跟随人流密集区,有消费人群的地段,如居民区、商业区、学校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另外一种自组织式夜市形态,商户为减少租金压力,集中在城市生活性街道、广场等开放场所,属于占道经营行为,是一种“非正规”经济行为,由于其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性,可进可退,从空间利用角度看,是一种对公共空间的多效利用途径,但这种自组织式的夜市形态是城市夜晚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

3.2 常态下夜市生活的节奏

夜市的开始与结束没有明显时间节点。一般会以下午下班时间前后为起点,上班上学族及各行业人员下班、下学后,会逐渐打开夜市生活的图景。下午下班至深夜,时间连续,是一天的集中休闲放松时光,各类休闲购物、人际交往都会选择在下班后进行;而家庭生活中会在下班后为晚餐或第二天生活材料准备。因此下班时间前后,街道上各类商贩都准备充分,迎接下班后消费客流高峰的到来,客流持续到晚餐时间,逐步减少。

晚餐时间过后,散步遛弯、夜晚休闲娱乐居民开始出门,摊贩开始迎接第二个客流高峰,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会跟城市气候、夜市地段有关,夏季城市气候炎热,可以持续到半夜,夜市成为居民消暑解闷的好去处,冬季天气寒冷则夜市持续时间会减少。

与白天街道的车水马龙相反,夜市成为城市夜晚休闲生活的重要目的地。不同季节、天气会影响夜市开市时间,而夜市的结束时间也会较为随机,摊主会根据人流情况、周围环境气候变化自主调整夜市结束时间。

3.3管制与约束下的夜市发展

由于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占用,缺少监管维护下的夜市经营会带来诸多不公平现象,例如夜市中餐饮摊位通常把烹调放在室外,烧烤油炸食品等会明显影响街道环境;夜市的消费会经常出现垃圾随处堆放,污水横流,严重影响街道环境;水电的随意搭拉,容易造成各种风险,而从夜市内部空间来看,在夜市中流动摊贩通常占据的空间位置不大,紧密排布。在缺少政府管制的地段,则会经常出现抢摊位占地的现象。居民、政府或相应物业管理者则经常与夜市经营者发生冲突,当然在夜市的日常管理、强制取缔上政府层面具有强权效应,因此在很多城市曾一度出现“禁摊”的各类政策法规。未经许可的占道经营行为,也为城市公共环境治理带来了诸多难题,而在不断的解决矛盾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政府管理则采取相应的放任态度,或对集中式夜市统一管理。2009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摊贩可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其登记事项不包括经营场所,给与摊贩合法地位。有效的管制可以解决摊贩人数增多,无序发展,社会矛盾冲突等问题。在不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中,最终能取得利益相关的居民群体、摊贩经营者、政府管理者相互平衡,实现多方利益矛盾协调,结果是居民可以从夜市中买到低价产品与服务,摊贩则能谋取生存机会,而政府能协调好多方面环境冲突,可以保证食品质量、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风险隐患的控制,最终夜市能成为城市重要的空间名片。

3.4城市化进程中进退两难的夜市经营者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摊贩经营者都是外地户籍,属于流动人口,因此繁忙夜市背后反映着外来城市移民的谋生需求,在经营夜市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体能逐渐完成个人或家庭的城市化。而部分年纪大、思想保守缺乏经营能力的摊贩逐渐被淘汰,重新回到农村老家。夜市本身不是固定营业空间,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夜市的取缔,被城市化进程取代,也就带来以此为主业的经营者会面临巨大经济风险——回不去的乡村,进不来的城市。

随着夜市经济的成长,城市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也加入夜市摊贩的群体,这种新生代摊贩,容易把握市场潮流,大多为了享受自主生活,把夜市作为积累经验的跳板,有着不一样的经营理念,为夜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依旧难以改变依赖夜市生存的不确定性。

4 夜市生活下文化空间生产

4.1作为社会化空间的夜市

列斐伏尔将空间理解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反对传统将空间视为社会关系演变的平台的观念,转而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之中,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他认为空间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并将空间理解为社会秩序的空间化。

夜市是一种社会化空间。经营活动追随人流,沿街道两侧分布,不仅是为了谋生,变成了各种要素的聚合,本地居民休闲娱乐,摊贩的生活,异乡人的买卖聚集在一起。各种收入社会阶层因为夜市时间相遇,各种生活的场景在夜市中相遇。

4.2夜市中的街头文化

夜市中顺应潮流、荟萃南北经营品类,契合周边居民生活需要,成为了现代大都市一种独特的街头文化现象。附近居民的漫游闲逛,外地游客都把夜市变成日常生活休闲体验市井生活的场所。夜市带来一种完全与商场空间不一样的自由开放散漫式的体验感受,为城市居民提供不同的体验方式。夜市将不同味道体验带到城市,为城市日常生活增添了趣味,让原本的街道空间产生活力。夜市背后的不同群体带来的各自的生活,流动摊贩带来了一种生存、不矫情、接地气的生活文化,并创造了一种向上求生新的在地式文化。

5 结语

夜市经营占用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也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公共空间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夜市空间是一种片段式存在的空间形式,与白天的公共通道完全不同,短暂存在,但充满活力,场景丰富,这种空间的生产不是以物态占主导,而是以人的交易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空间。

空间的背后是人,不同地域的摊贩也会将本地特色带到所在城市,将多数人的乡愁带到城市;本地居民则在不断的选择中,将夜市变成了社区周边居民的邻里空间,邻里居民会在夜市里相遇,夜市逐渐演变成不同群体间一种相互的情感依恋关系,相互共生的联系,是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场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夜市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空间应加强引导与重视,为新城市地方文化品牌的构建提供了空间与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5-50.

[2]王迪.消失的古城:清末明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38-42.

[3]张鸿雁.城市空间的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J].城市问题,2005(05):2-8.

基金项目:系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JD-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