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锡愚《入燕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申锡愚《入燕记》研究

朴汇岚,郭美善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

摘要:明清时期,朝鲜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每年都要派遣使臣前往中国进贡。这时朝鲜使臣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申锡愚作为朝鲜后期文人,在1860年前往中国,体会了中国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与中国文人进行了交流。本文主要以申锡愚的《入燕记》为中心,通过比较文学形象法,了解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实相,进而研究朝鲜使臣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入燕记》的文学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燕行录     入燕记     申锡愚    中国社会

一.绪论

古往今来,中国与朝鲜有着悠久而密切的关系。从明朝到清朝末年,中国和朝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藩属关系。朝鲜为了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每年都会派遣使臣到中国与中国进行交流。19世纪中叶,清朝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得不签订《北京条约》,局势动荡,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在此背景下,申锡佑作为朝鲜使臣,前往中国,考察19世纪中国社会的实相。在燕行的过程中,申锡愚写下了《入燕记》这本纪行文。

《入燕记》以他者的视角,较为客观地描绘了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19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1860年10月,申锡愚作为燕行使者中的正使出使中国,作为北学思想的继承者,《入燕记》里也出现了有关利用厚生的思想。本文以申锡愚的《入燕记》为研究对象,可以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实相以及朝鲜对中国的认识,从而研究《入燕记》的文学价值及意义。

二.申锡愚的生平与《入燕记》

申锡愚(1805年~1865年)字为成瑞,号为海藏,本贯为平山。父亲为校理申在業,母亲为左参赞金履度的女儿。申锡愚在生平担任过刑曹判書,礼曹判書等诸多职位[1]。由于申锡愚的家人很多都是朴趾源的友人,受朴趾源的影响,1860年10月申锡愚被任命为每年派出的冬至使行的正使与副使徐衡淳,书状官赵云周一同前往燕行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路程。

申锡愚从汉阳出发,先横跨鸭绿江到达义州,途径栅门,盛京,山海关等地区,最后从东门进入北京。申锡愚一行人于12月24日抵达北京,并于次年停留至2月6日后离开北京。途径豊润、永平、抚宁、宁远等地。次年3月27日,申锡愚一行人回国向哲宗皇帝复命。

三.申锡愚眼中的中国社会

《入燕记》是英法联军占领燕京后申锡愚出使燕京时写下的记行文,里面不仅包含着朝鲜使臣对中国的认识,还可以考察到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面貌。以下内容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分析《入燕记》中体现的中国社会实相。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出发,19世纪中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且19世纪中期,国内土匪横行,使得百姓民穷财尽。申锡愚到达中国后被告知,皇帝已去往热河,城内留有很多数量,土匪日益增多,很难通行。不仅如此,申锡愚还得知了英国、法国联军大部分撤退后返回天津,但一到春天就会再来,从11月开始百姓们再次聚集到北京的消息等。虽说当时的中国不像往日一样繁华,但城内的生活还是相对稳定,市场、城闕依旧和以前别无两样。虽然土匪隐藏在临近省内,但由于较为坚固的防御使得民心不散,朝政的策略也不会因时间的仓促而慌乱。中国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导致大量的金钱流失,先后开通了16个通商口岸使得中国沦为了列强的原料市场,打击了原有的小农经济,使得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越发贫困,造成了社会秩序地不稳定。申锡愚的《入燕记》中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损失记录的非常详细。二十三日,諸匪至圓明園萬壽山西山宮殿私室都爲燒燼掠奪御庫民財賊勢去益 難[2]由此可见,19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被列强压制,圆明园的烧毁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严重的打击。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申锡愚一行人在北京停留期间, 不仅与许多的文人进行了交流, 还通过观察自然风光,建筑等方面了解了中国。从申锡愚与中国文人的交流中便不难看出,朝鲜使臣积极交流的态度。申锡愚在到达北京后亲自拜访了已经去世的李钧的遗属,并表示了哀悼。在与李钧长男-李文源的笔谈中回顾了叔父申在植和李钧的深厚友谊,并讲述了2年前金永爵作为使臣来到北京后未能见到李钧的遗憾往事。这也可以看出朝鲜使臣和中国文人深厚的友谊。不只是李钧,申锡愚在燕行期间与程恭寿,沈秉成,董文涣等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北京逗留期间,申锡愚一行人与中国的文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申锡愚写信给赵光、孔家俊等文人,进行了书信往来,并与多位中国文人举行了诗文创画聚会。这也说明朝鲜使臣积极与中国文人进行交流,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

四.结论

    16世纪,朝鲜使臣认为,清朝的礼乐文明全部崩溃,朝鲜超越清朝成为文明的中心,因此具有优越感,蔑视清朝的统治。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明朝的记忆逐渐模糊,再加上清朝国力的强盛,朝鲜使臣对清朝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体会。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了逐渐衰退的势头,朝鲜担心资本主义列强攻击朝鲜,陷入了不安之中。被派遣到中国的申锡愚在复明时表示:"中国目前局势稳定,皇帝前往热河是每年的惯例,中国局势混乱,但中国将帅驻扎在郊区,神色整肃,防御沉着从容,民心没有动摇。" 这有助于朝鲜人更准确地认识当时中国的局势。申锡宇不仅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认识了中国,还了解了中国的局势,向朝鲜国王讲述了当时朝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不仅如此,在北京时,申锡愚积极地与中国文人交流,面对中国文化,他没有表现出以往朝鲜使臣排斥的态度,而是从中吸取经验。申锡愚通过观察中国的全貌,解决了朝鲜当时所存在的问题。这也表明朝鲜使臣对中国的认识已经有所改变。以第三者的视角看中国不仅可以补充中国史料中缺少的部分,还能更全面地考察当时中国社会的实相。对中朝交流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纵观19世纪中期中国的记录。

参考文献:

[1]金明浩,对海藏申锡愚《入燕记》的考察,韩国古典文学会,2007.

[2]郑成宏,朝鲜北学派的新华夷观解析,东北亚论坛[J],2008.11.

[3]李知恩,通过申锡愚的《入燕记》看朝鲜的国际形势认识,檀国史学会,2019.

[4]牛伊凡,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以《燕行录》为中心,河南大学[D],2016.06.

[5]申锡愚著,金荣泰,张镇暎译外 译,《申锡愚的<入燕记>译注(1)》,漢文学报,2015.

[6]申锡愚著,金荣泰,张镇暎译外 译,《申锡愚的<入燕记>译注(2)》,漢文学报,2015.

 


[1]金明浩,对海藏申锡愚《入燕记》的考察,韩国古典文学会,2007.

[2] 申锡愚著,金荣泰,张镇暎译外 译,《申锡愚的<入燕记>译注(1)》-《路遇暦咨記》,漢文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