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理念下数字化课程资源教学功能定位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多模态理念下数字化课程资源教学功能定位与策略

梁钰锦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云南昆明  650504)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疫情政策的助力下,数字化课程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参差不齐的资源素材冲击着资源生态,却尚未形成优质的资源群。本文基于育人价值强调学生主体性特征,结合多模态理论,探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价值与评价关系,构建多模态视域下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教学功能定位,结合数字化资源的特点与功能提出数字化课程资源评价的五个建议:精简适度、模态协同、模态同质、资源互动、扩展性。

[关键词]多模态理念;数字化课程资源;功能定位;评价

一、引言

多媒体形式的多模态信息互动打破了传统依靠语言单方面灌输的定向思维和课程底层框架,学习由课堂被动转网络主动,学习时空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学习行为的变化[[1]]但是好的教学不仅靠各种网络资源简单呈现就能够完成,这需要线下课堂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完成科学转化。因此,本文侧重于探索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呈现模态与学习发展的关系,判断其能否满足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需求,促进资源双向科学转化。

本文认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即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经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与课程相关的所有能促进教学的多媒体信息材料资源的总和,具有处理方式多媒体化、处理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使用过程智能化的特点。

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体、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包含多模态互动、多模态内容和多模态文本三要素,[[2]]具体模态包括语言、听觉、视觉、体式、空间意义和多模态意义六种[[3]]。当我们通过视听与外部学习内容互动时,双重系统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经过双重通道接收的信息彼此联结参考相互支撑,以达到解决认知冲突的作用[[4]]以此减轻产生消极干扰的认知负荷。同理多模态理论运用多种官能收集多模态的数字化信息,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多模态内容相互佐证,调动不同的官能处理信息意义,以此减少新旧知识经验中的矛盾,使学习者本身利用外界不同形式的信息更轻松的吸收知识,从而增加有意义学习的效率。

二、多模态理念下数字化课程资源功能定位

(一)多模态理念下数字化课程资源价值观

价值是蕴含在事物或事物关系之中在一定的价值取向下表现于实践生活当中的,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的需求关系,包含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客体的客观性。[[5]]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资源的价值显现于学习效率当中。但是由于数字化课程资源缺乏温度而使学生面临着学习意义感缺失[[6]]、本体意识缺失[[7]]、技术捆绑学习、知识无力感[[8]]等问题,使得线上课程资源成为形式五花八门却主体缺位的虚拟资源库。要规避此类问题,以免新一代的孩子失去意识,长成网络机器人,数字化课程资源应该化育生命为核心,指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以数字化课程资源作为评价客体,从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评价使学生的价值需求向数字化课程资源流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意义感,将学生的内生需求作为评价的价值取向,避免甚至转变人被自己的技术物化的局面,这正是探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价值所在。考察数字化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的可关联程度意味着考量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意义与距离,具体来说分为向内关联和向外关联两种[[9]]。向内关联以提高学生能动性为核心要点致力于每个学生个体发展具有价值和生命意义,引发学生的求知需求,目前智慧化的环境主要是促进学习者的外部动机,利用绚丽的呈现方式的吸引学习者的短暂注意力缺失持续性学习引导,导致学习者的自我决定水平较低;向外关联体现学生与他人、社会、现实的价值为核心要点,具有时代性、全面性、合作性等,这就要求数字化课程资源团队对课程任务的组织与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可能性。正如Prensky所说当代学生不仅思考不同事物,他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做思考[[10]]只有双向调试才能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完成智能化深度学习。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功能定位

1、溶解知识信息,降低内外认知负荷

良性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应该基于信息知识性质或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呈现模态进行意义建构,采用直观且易于接收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降低学生学习加工成本。将知识信息分解重构将多媒体作为溶剂多模态作为搅拌棒,通过对知识呈现的环境与方式转换增加知识的可溶性。

2、促进知识吸收,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负荷也叫有效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与信息的呈现方式学习者能动性直接相关。通过提供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并与之交互,可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进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11]]但是要警惕过分的无关趣味性盖过知识本身,从而分走学习者的注意力,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内容,而是一些无关的素材当中,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多模态取向下数字化课程资源评价策略

(一)模态精简适度

多模态理念下数字化课程资源要选择合适模态种类来呈现知识,通过调动多个官能接收模态信息相互验证增加信息间支架,使所学知识内容更深刻。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应该遵循精简适度的原则,课程素材呈现模态不追求越多越好,而是选用与知识内容、学习主体最适合的主模态,适量选择与主模态相匹配的其他模态进行辅助结合。

(二)模态协同

模态间接收的信息会相互支持与验证,恰当的模态类型组合可以“溶解”知识增加内化程度,因此需要提升模态与模态之间和模态与知识性质之间的适配程度。首先主模态与辅助模态之间的匹配程度,其次是多模态与知识结构的匹配程度。最后模态要与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匹配,运用各种仿真还原手段触发不同感官对信息的接收,数字化课程资源学习门槛应该尽量放低,使学习者容易上手,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观点和真实体验进行展示,然后要再慢慢的引导学习者开展更高的学习空间。

(三)模态同质

模态同质原则是指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选用相同的模态,选用与承载信息同质的模态,或与时记忆模态相近的信息模态呈现有利于促进理解与记忆。就数字化素材建设上看,在选择模态时应该选择语言交流的方式呈现,选用AI模特虚拟人,根据不同场景算法融入同一场景的不同可能性,与学习者基于场景进行对话学习,采用语音输出与输入的方式,提高口语交际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四)资源互动

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要注重对学生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引导,明晰学生课堂思维经历与自我成长,推动学习者在自己的项目中能够自主地操作、延展与应用技术,以此来认识世界调整自己的认知与现象合一,向外关联体现学生与他人、社会、现实的价值,具有时代性、全面性、合作性等。力求“求真”“求实”,模态选择时注重动态互动设计,避免多模态单向灌输,只有知识输入忽略学习者输出训练。

(五)扩展性

教师是使用这些资源的引导者,因此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需求,还要考虑教师日常教学需求。扩展性包含两个要点第一是内容性扩展,第二是形式性扩展。数字化课程资源内容性扩展包括多模态呈现文本与多模态内容,即呈现方式多样性和内容完整性与包容性;形式性扩展主体扩展与时空扩展,即课堂前后、学习迁移、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扩展。

参考文献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43-48.

[7]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2):3-12.

[8] 赵春荣.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开放学习研究,2021,26(05):27-34+52.

[9] 王建中,曾娜,郑旭东.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15-24.

[11] 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3-243.

[12][15] 佘雅斌,黄姣华.学习意义感的缺失及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20(12):36-42.

[13] 孔祥渊.网络的虚无作用与学生责任感的消解:方式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20(12):67-73.

[14] 鲁子箫.智能时代的教学知识观——从知识立场到生命立场[J].当代教育科学,2020(12):24-29.

[16]  Prensky M..Do They realy think differently[J].On the Horizon,2001.

[19] Schnotz,W.&Kürschner,C.(2007).A Reconsideration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4): 46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