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夏联华 ,王建良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广陈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314207

摘要:粮食直补政策在我国实施已有数十年时间,近年来国家还进一步增加了农资综合补贴和粮种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且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及我国农村地区民众增收。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补贴政策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现状问题;改革策略

虽然我国在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之后获得了一些粮食增产效果,但却并未达到制定初衷,且随着经营主体不断变化,农村地区粮食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生产直补政策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而只有从根本上就粮食生产直补政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建议的提出,才能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将其推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近年来补贴力度也逐渐平稳加大,并对补贴原则、时间、资金拨付等有了统一的规定,补贴品种、标准由各地区结合自身具体状况来进行确定。虽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推动了粮食进一步增长,但随着社会发展,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存在的新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表现在补贴依据导向性不足、调整力度不够等几个方面。
1.1补贴依据不合理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以种粮农户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但因我国土地总面积稳定,农民只能通过少量开荒或是承包土地的方式来对种植面积进行扩大,这也使得粮食种植面积空间改变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且种植面积并不是唯一一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所以通过补贴对农村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进行影响只能获得有限的效果。此外,农民种植面积也未在每年得到重新核定,很多农民误认为补贴与自身占有耕地有关,认为耕地流转出补贴依然归承包方。
1.2导向性发挥不足

我国于2016年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目标进行了调整,强调了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并对耕地地力进行保护。就目前来看,政策倾向作用未发挥。虽然三项补贴合并后国家提供了以生态为导向的补贴政策,但因缺乏强制性挂钩制度,导致粮食生产直补未能相对应于农户采取的耕地地力效果,且因耕地地力并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所以在操作时存在较大困难,而这也导致了保护地力这一目标实现存在诸多阻碍,经营者在粮食生产中并不必负责于自身所经营的耕地地力,也可获取补贴。加之工地承包权能获取补贴,很多经商或务工农民也并不会放弃耕地承包,这也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耕地撂荒、细碎化现象加剧。
1.3调整力度不够

粮食生产直补政策也可从宏观角度来引导和调整粮食质量下降、市场供需不匹配等现象。但就目前而言,此种补贴并未充分发挥出自身对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如一些地区为了缓解玉米市场过剩的现象,推出了弱化玉米生产者补贴的相关措施,但因玉米机械化程度高,且具有较强抗灾能力,加之补贴政策调整不到位,所以农户依然有着较高的种植积极性。而部分地区为了推动大豆生产提出了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但因补贴不足,所以无法很好的弥补生产风险,导致大多种植面积无法得到提升。
2改革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根据产量补贴

增加粮食产量对质量进行优化,是我国实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主要目的,但目前结合种植面积、承包面积给予农户粮食直接补贴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补贴的初衷。正确做法应是挂钩产量,质量和直接补贴,才能获得更好的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按照承包面积或播种面积给予直接补贴的做法进行取消,鼓励有条件和积极性地方积极投入到粮食产量挂钩补贴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当中。
2.2补贴重点应倾斜于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

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中新型经营主体也已经逐渐成为主力军,所以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将这部分种植者的种粮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短期内可通过耕地经营权流转,由实际种粮者来领取粮食生产直补金;从长期方面考虑还需对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力度进行提升。为了能将粮食生产补贴在耕地地力保护方面的价值有效发挥出来,不同地区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耕地地力保护措施进行细化,并将非强制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强制性措施,进行地理生态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2.3灵活对补贴标准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对粮食生产展开分类指导

在对补贴标准进行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能结合市场需求,利用直接补贴政策来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还应灵活的运用补贴杠杆,有机结合“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需结合现阶段市场变化对粮食补贴品种补贴的量进行明确,根据不同地区的补贴标准范围和依据,结合市场具体需求对于供不应求的粮食种类给予补贴政策上倾斜,对于供大于求的粮食种类应对补贴额度进行减少,或是取消粮食补贴额度,已在种植结构优化中将粮食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思考与建议

除对粮食补贴内容、依据、标准进行调整之外,还应积极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科学的补贴粮食生产。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粮食的生产者数以亿计,所以在对其粮食品种、面积、产品质量等数据记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一些地区为了简便省事,会将承包面积作为粮食直接补贴的依据,导致粮食直接补贴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而若能借助现代化统计技术或电子监控技术来开展此项工作,则能为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发展空间,以提升粮食直接补贴的合理性和精准性。
结语

总之,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到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深化改革中,结合各地区情况、市场发展对粮食生产补贴内容于标准进行优化,并要借助现代技术来有效推进此项工作,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红,赵慧峰,刘娜.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河北省10个市的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8):229-232.

[2]张林涛.我国现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创新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09.

[3]王茜.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J].管理现代化,2021,4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