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探析

易珍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广、效率高,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问题预防方面效果明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多质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适应性强,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适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

引言

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习适应能力差、情感观不成熟、人际交往困难及就业压力大等困境。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阵地,具有普及率高、影响范围广、教育效果显著的优势。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质化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展开的形式区分,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传递知识,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围绕教材展开。第二类,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通过组织活动或设计情景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参与度,例如心理团体辅导、角色扮演、沙盘游戏、案例分析等。第三类,注重多样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中的运用,例如将音乐、图画书、心理测验等贯穿在课堂中。第四类,注重课堂的信息化应用,如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模式、翻转课堂、在课堂内融合“微课”的模式,都是将互联网内容应用到课程中。多样的课程设计体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多质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由先天气质、父母养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塑造的,个体的基础各不相同、授课对象不同,会导致课程形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面最广的渠道,几乎能够覆盖到所有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体之间、班级之间、专业之间都有各自的特点,以一种课程形式去满足所有学生,并不是最优解。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翻转课堂就很合适,而有些班级的同学从来没接触过心理健康课程,开展起来就需要更多的准备。班级规模越小越容易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心理健康课程以大班为主,如何在大班教学条件下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加强课程教育效果,非常值得探索。

2当代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2.1学业压力较大

大学生清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指导。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学业上的压力,学科专业的各种考试考核,使其感到焦虑。同时专升本、考研竞争愈发激烈,升学压力逐渐增大,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恐慌焦虑时常发生。

2.2人际交往困扰

大学生未进入大学之前,在生活上由家人照顾。步入大学之后,许多事情需自己独立完成,这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在这方面并不擅长,社交恐惧成为许多大学生面临的难题。一部分性格内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擅长表达自己,伴随着孤独,进而产生自卑心理,陷入交际交往的困境。

2.3就业压力增大

市场就业的不稳定性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目前,买方市场竞争不健全可能导致出现两种现象:部分人力资源的消耗和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并导致失业;市场信息残缺可能会导致失业,而更高的入市和运作成本也同样会导致周期性失业。不仅就业单位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同时毕业生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这恰恰是市场不健全、信息不完整的直接表现。此外,就业困难问题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民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滞后更加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由于出现中介服务,这一现象目前略有改善,但从毕业生就业障碍向就业动态转变的差距仍然很小。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和烦恼。

2.4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波动大

(1)长期未返回学校,玩游戏、刷短视频等占用了大学生很多时间。由于疫情的大范围出现,对许多实体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游戏和短视频产业的发展目前呈上升趋势,对大学生健康教育领域带来一定影响。据统计,春节期间,棋牌游戏的日下载量比平时增加了4倍多,手机游戏用户数量也比之前有所上升,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用户增长35%以上。疫情期间,游戏和短视频给大学生带来了少量的娱乐和休闲时间,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能力,需要大量的学习和阅读才能得到维持。从长远来看,过度娱乐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2)缺乏正常的社会活动,倾诉得不到更好的发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交友、注重社交,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不能满足正常的社交活动,这导致大学生内心的不满和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在家里的时间一长,游戏、短视频带来的一时快乐就不复存在。无所事事的生活下,各种不良情绪开始产生,这样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和沟通障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路径

3.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

健全协同运行机制。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引领,立足身心一体的大健康观,健全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在内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做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心理育人并非孤立运行的工作系统,要充分挖掘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强大育心功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影响系统,但家庭参与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育人,通过家校联系向学生家长传递积极教养的理念,多采用情感温暖型的支持性教养方式,避免专制与冷漠的方式,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改革完善评价机制。在工作理念与模式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当前心理育人重大转向的时代背景下,亟须加强对心理育人成效的评价。

3.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心理知识普及的关口,切实落实相关文件要求,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同时开设系列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提供菜单式选修课资源,确保全体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求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3.3丰富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供给

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情境,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时点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沉浸式体验,并积极探索通过第二课堂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赋予学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自助与互助技能。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广泛运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介,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思考如何有效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婷,常晨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浅议[J].公关世界,2021(13):74-75.

[2]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95-98.

[3]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6):1143-1145.

作者简介:易珍珍,1994年9月,女,汉族,广东茂名,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