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多媒体技术方案的设计及实践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舞台多媒体技术方案的设计及实践应用

刘东成

 

中孚泰文化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28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设计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突出表演的艺术感及文化氛围,提高整体表演的艺术水平。本文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多媒体技术方案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舞台设计;应用

一、舞台设计时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舞台设计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演出效果,强调其艺术性、表演性等特点,从而确保观众能获得最好的视觉效果。若能正确地设计好舞台,就能为演员的演出“加分”,提高演员的舞台表现。但若不能正确地进行舞台设计,则会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将文本、图片、视频等媒体信息转化为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有效手段。在舞台设计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如大屏幕设计等,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使观众更容易地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虚拟气氛,既能让观众仔细观看,又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美;如此一来,整个舞台设计的水准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将多媒体技术与舞台设计相结合,也能减少舞台布置的费用。以前在布置舞台的时候,都是用实物来布置的,而在换背景的时候,必须要拉起幕布,这样的做法不仅效率很低,而且花费也很大。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将事先录制好的多媒体影像直接传送到后台。

二、舞台设计中常用多媒体技术应用

    (一)舞台 LED 屏幕设计

屏幕是舞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涉及到各类LED的画面,所展示出的丰富内容及色彩,更好地渲染现场氛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LED显示技术在LED屏幕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提高了屏幕显示的效果,而这种显示技术本身要求更低的工作电压、更长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方便地拼接。通过这种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舞台的艺术效果可以显著提高。例如,在高亮度的帮助下,可以增加设计舞台本身的颜色,提高其艺术感染力。同时,它可以结合舞台装饰的需要,将LED的屏幕设计成多种形式,因此它不仅可以应用于舞台背景屏幕,还可以直接用作舞台道具进行装饰。鉴于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它在舞台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时,其运行稳定性和低能耗也有效保证了舞台本身的安全性和装饰美观。由于LED的显示技术的升级和发展,它在这一阶段的舞台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202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应用飞屏技术在舞台上创造了“三维”舞蹈美,创造了360环绕的舞台景观。通过精心制作和应用复杂的视频,观众可以在屏幕前产生“裸眼3D”的极端观看体验。

     (二)舞台声音的设计

音效在在舞台设计也非常关键,当前舞台艺术设计的形式丰富多彩,对整体舞台表演的效果而言,得到了质的改变。在音响的应用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也可以显著增加舞台设计过程的深度,尤其是舞台声音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通过多通道技术在舞台音响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营造良好的三维声场氛围,使观众更能感受到真实的舞台表演情况,提高整体舞台表演的视听效果,特别是满足现代观众对舞台表演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例如,在舞台声音设计中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创造模拟自然声音的场景,如流水和鸟鸣,让观众在观看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这是前一阶段声音设计技术无法实现的声音设计效果,特别是多通道声音控制技术的灵活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舞台表演的视听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随着舞台音响设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音响设备和其他硬件设备应运而生。如果能够结合舞台场地和舞台表演需要选择合适的音响设备,可以与舞台环境保持良好的融合效果,更有利于提高舞台音响设计的效果。然而,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舞台声音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与舞台灯光设计的变化密切配合。只有“光”与“声”的有机配合,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舞台表演氛围。

    (三)舞台空间的设计

空间设计是舞台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效果也将对舞台设计的整体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多媒体技术在舞台空间设计中最重要的应用是交互技术。从视觉表面来看,交互技术本身就是视觉形象本身的概括和抽象表达。从心理内涵描述的角度来看,交互技术是为了加强心理因素与视觉因素之间的平衡,并引起相应的共鸣状态。在当前的舞台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整体舞台表演的效果,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开始使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舞台形象设计的效果,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与舞台表演交织在一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单一实体舞台设计模式的束缚。同时,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推进舞台设计中现实与虚拟现实的混合阶段,确保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和体验虚拟物体与真实环境在同一时空中。这样,互动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舞台现实的物理时空利用效果,增强整体舞台空间设计的诗意表达特征,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美丽华丽的演出观看氛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美的感觉和体验。特别是VR技术、AR技术等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可以有效帮助舞台空间的多元化设计,确保舞台物理空间与虚拟现实空间的融合效果最大化。例如,VR技术在2021“3月15日晚会”的舞台设计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借助大屏幕,相关案例的细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提高了观看演出的效果。特别是在这个舞台空间设计下,它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演出观看体验。

      (四)舞台环境的设计

环境设计也是舞台设计过程中关键的设计环节之一,它将对舞台设计的整体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舞台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布景、道具等各种环境设计元素,确保以此来提高整体舞台设计的有效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息图像、肉眼3D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舞台环境设计提供有力的帮助,对提高整体舞台环境设计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例如,通过在舞台立体图像设计过程中创新性地使用肉眼3D技术,提高舞台整体投影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方便,即只需在前后舞台的相应部位安装投影仪,将相关图像投影到特定的舞台上,可以让观众感受到3D的感觉,这对提高整体舞台表演效果具有积极意义,避免因舞美设计不到位而直接影响整体舞台表演效果。同样,全息影像技术也可以巧妙地应用于舞台环境设计过程中实现3D效果。与以往的投影方法不同,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可以投影出三维图像,这非常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舞台表演环境。例如,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巧妙地用于虚幻成像或综合成像,这有利于提高舞台艺术的效果,对激活观众的情感,帮助提高整体舞台表演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利用全息技术在舞台上呈现一些虚构的人物图像。他们不仅可以在舞台上自由表演,还可以在台下与观众有效互动。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整体舞台表演效果,避免因舞台环境设计不到位而对最终舞台设计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舞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技术应用向多元技术综合应用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艺术的设计中,能极大地提高舞台设计的整体艺术水平。要想在舞台艺术中更好地发挥其对艺术的支撑作用,就需要在艺术上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例如:利用VR技术增强演员和虚拟角色的交互,增强舞台上的虚拟角色和观众的交互,通过这种先进的技术,可以大大增强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在舞蹈中,舞蹈艺术不仅可以单独使用某种形式的艺术形式,而且还可以将其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舞蹈艺术的总体效果。

     (二)从注重成本控制向注重表达手法创新发展

在过去的舞台设计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对成本的控制,而在新的时代,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在表现手段上进行创新。在舞台设计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要在舞台上运用相应的图像,还要运用技术创新、表现手法创新等手段,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舞台设计时,不能一成不变地设置舞台与观众的间距,而是要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调整;努力使舞台演出与现场观众之间的即时交互得到加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有限的舞台空间转化为无限的诗意空间,从而提升舞台的整体效果。

     (三)从注重前期制作向侧重实时互动方向发展

在新时代的舞台设计中,一个最高的目标就是强调它的虚拟性和互动性,而虚拟现实与现实的交互,是舞美设计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在舞台设计中,要加强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确保演出中的节目不仅要播放已经录制好的视频,还要强调节目的真实性,以免节目的形式会影响到节目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舞美设计中,自觉地把重点放在现实演出和数字视频的设计上,加强两者的互动和交流,从而确保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更好地提升舞台设计的整体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必须密切配合舞台设计的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设计的整体内容上进行有效的点缀和修饰,从而使舞台的整体艺术语言发生变化;或者是对舞美的设计过程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

四、结束语

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舞台设计的效果,具体体现在舞台 LED荧幕、舞台音响、舞台空间等设计上,确保舞台设计的效果最大化。然而,在今后的舞台设计中,也应重视对多媒体技术和表现手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邵昌勇. 舞台美术设计中数学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 [J].时代人物 , 2020,23(8):158-159.

[2] 万军威. 数学媒体技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西部广播电视, 2019,14(24):104-105.

[3] 江春燕. 关于多媒体在舞台设计上的应用研究 [J]. 视界观 ,2020,46(13):44.

[4] 郑莹.进步与改革:新技术与现代舞台设计的视觉呈现 [J].科技传播 , 2020,17(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