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胃息肉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60例胃息肉临床特点分析

瞿文静

济宁金乡宏大医院     272200

【摘要】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抽取确诊为胃息肉的60例病例,患者均于2021.05~2022.05期间就诊。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全部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息肉大小及类型、Hp感染、治疗情况等,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经统计本组60例患者中女性44例,占73.33%;年龄分布以50~70岁居多,占比60.0%;发病部位以胃底、胃体、胃窦为主,占比为80.0%;32例息肉直径<0.5cm,占比53.33%;病理类型中炎性息肉为42例,占比70.0%;60例中Hp感染33例,占比55.0%,萎缩性胃炎6例,占比10.0%;经内镜下治疗多数胃息肉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临床上胃息肉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多发于胃底、胃体部,且病理类型以炎性为主,患者多存在Hp感染,说明胃息肉发生可能与Hp感染存在关系,所以还需深入研究患者具体发病机制。

【关键词】胃息肉;发病部位;息肉类型;临床特点

通常在消化内镜检查时胃息肉可被及时发现,绝大部分患者未表现出任何症状,而发生症状时主要涉及不适、腹胀、上腹隐痛等,部分伴有呕吐、恶心等表现,病情较重时可伴发不全梗阻、上消化道出血,从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作为一种良性胃黏膜病变,胃息肉发生后病变呈隆起性,且可能发生恶变,胃息肉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部位及不同发病人群恶变率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需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改善提供可靠依据[3]。本文抽取确诊为胃息肉的60例病例,患者均于2021.05~2022.05期间就诊,总结分析了胃息肉的临床特点,现将研究情况做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抽取确诊为胃息肉的60例病例,患者均于2021.05~2022.05期间就诊。参与研究时需统计处理所有对象相关资料,其中均龄(55.4±15.3)岁,范围15~85岁;性别为女44例、男16例。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以批准,入组前所选对象自愿参加且知情同意。

1.2临床表现

    患者无并发症或早期时无症状表现,出现症状时以不适、腹胀、上腹隐痛为主,部分 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合并溃疡或糜烂者多表现为黑便或粪潜血试验阳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呕血较少。带蒂息肉位于幽门部时可向十二指肠或幽门管脱入,且极易发生幽门梗阻。息肉位于贲门附近时患者存在吞咽困难表现。

1.3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全部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息肉大小及类型、Hp感染、治疗情况等,总结其临床特点。患者均接受内镜全方位检查,主要对息肉的数量、部位、形态、大小等进行观察,采取13C-呼气试验对感染者进行检查,除部分老年长期接受抗凝剂治疗者之外,均实施直接活检或基底部活检,对有代表性的多发息肉者的数个息肉实施病理检查,对其有无不典型增生、萎缩、肠化生等进行并判断。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方法为:高频电圈套摘除>0.5cm有蒂者;以高频电灼除>0.5cm扁平无蒂者;氩气凝固术或内镜下钳除<0.5cm者。术后给予补液、抑酸、禁食等干预。

1.4分析数据

研究中各项数据以评价指标展开统计,处理工具采用SPSS22.0,统计处理方法为x²t值,主要处理结果中计量和计数值,最终以[n(%)]、对最后结果加以表示,若得出P值<0.05的结论,则结果有统计意义。

  1. 结果

经统计本组60例患者中女性44例,占73.33%;年龄分布以50~70岁居多,占比60.0%(见表1);发病部位以胃底、胃体、胃窦为主,占比为80.0%(见表2);32例息肉直径<0.5cm,占比53.33%(见表3);病理类型中炎性息肉为42例,占比70.0%(见表4);60例中Hp感染33例,占比55.0%,萎缩性胃炎6例,占比10.0%;经内镜下治疗多数胃息肉患者未发生感染、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表1:胃息肉年龄分布[n(%)]

年龄分布(岁)

发生例数

占比(%)

<20

1

1.67%

20~30

6

10.0%

30~40

7

11.67%

40~50

7

11.67%

50~60

20

33.33%

60~70

16

26.67%

≥70

3

5.0%

合计

60

100.0%

表2:胃息肉发病部位[n(%)]

发病部位

发生例数

占比(%)

多部位

0

0.0%

幽门管

1

1.67%

胃窦

22

36.67%

胃体

14

23.33%

胃底

12

20.0%

胃角

2

3.33%

贲门

9

15.0%

合计

60

100.0%

表3:胃息肉直径大小[n(%)]

直径(cm)

发生例数

占比(%)

<0.5

32

53.33%

0.6~1.0

21

35.0%

1.1~2.0

6

10.0%

>2.0

1

1.67%

合计

60

100.0%

表4:胃息肉病理类型[n(%)]

病理类型

发生例数

占比(%)

胃底腺息肉

3

5.0%

腺瘤性息肉

2

3.33%

增生性息肉

13

21.67%

炎性息肉

42

70.0%

合计

60

100.0%

    1. 讨论

    对于胃息肉而言,按照不同病理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肿瘤性等[4]。胃底腺息肉一般指的是出现增生的胃体腺上皮,其可分泌胃酸,具有正常胃腺细胞,病理性质属于错构瘤性。胃息肉一般在胃镜检查中的检出率相对较低,而检出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关系密切[5]。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胃息肉检出率有所提高,且女性息肉发生率高于男性[6]。本文结果中,本组60例患者中女性占73.33%;年龄分布以50~70岁居多。该结果表明胃息肉在女性中占比相对较高,且多发于中老年人,说明与既往研究结果较为接近。文中显示,发病部位以胃底、胃体、胃窦等占80.0%。该结果提示胃息肉多发于胃窦部位,其次涉及胃体和胃底,说明在检查过程需注意对上述部位加强观察,以提升息肉检出率。文中显示,息肉直径<0.5cm占53.33%;病理类型中炎性息肉占70.0%;60例中Hp感染占55.0%,萎缩性胃炎占10.0%。该结果提示多数息肉直径较小,且小于0.5cm,且其中以炎性为主,而Hp感染占比较高,说明胃息肉发病与患者Hp感染关系密切,炎性息肉的发生可受到Hp影响而发病。经内镜下治疗多数胃息肉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而言,临床对其胃息肉关注度较高,分析原因为此类患者存在癌变风险,所以临床给予了高度重视。

    综上,临床上胃息肉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多发于胃底、胃体部,且病理类型以炎性为主,患者多存在Hp感染,说明胃息肉发生可能与Hp感染存在关系,所以还需深入研究患者具体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琳凯,周英发,付文静,等. 胃息肉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西部医学,2021,33(7):1026-1030.

    [2] 仲为超. 老年单发性胃息肉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9):41-42.

    [3] 王宏景. 胃息肉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A1):37,40.

    [4] 贾剑南,唐艳萍,康丽丽,等. 胃息肉的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9):651-655,667.

    [5] 史晓晓,于德华,郑松柏. 1200例胃底腺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1436-1439.

    [6] 杨柳絮. 不同性别老年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J]. 医疗装备,2019,32(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