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杨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651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站起来后,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中华民族在走向富起来的过程中,党提出“小康之家”,并将其界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导中华民族走上强起来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3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中国式  现代化  发展历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类“现代化”进程是以1840年英国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是由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历史变革, 自此人类文明产生了一种深刻变化,这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它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也包括当下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于现代化这一潮流之外。尽管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开启晚于世界两百年之久,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指日可待。

一、站起来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而努力

在 18 至21 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等。第一次现代化通常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有些学者称其为后现代化、继续现代化或再现代化等。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次现代化即将完成,二次现代已经开启,综合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出发,决定先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并在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发展方向。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这样条件下,毛泽东在1953年正式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设想,实现“一化三改”特别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估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时间。但后来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一五”计划也取得巨大成功。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0年3月,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的谈话中,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了阐述。他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1963年9月6日至27日,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这份文件提出:“在三年过渡阶段之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年过渡阶段指1963, 1964, 1965年。这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确定把这三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继续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参见《邓小平传(1904-1974 )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5页。

]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出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

]。这是我们党首次正式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全国人民中留下了强烈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地重申了他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设想,而且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设想作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至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周恩来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8页。

]

二、富起来和“中国式现代化”—“小康之家”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富起来的起点。经过长期的建设,到改革开放前夕,虽然中国通过国家工业化的积累初步建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坚持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及其极“左”的思想路线,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无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所以,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很难如愿以偿。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人日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修改和调整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也创新性地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就是“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79年12月,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并将其界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也就是到20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并进入“小康”的时间表,就是到2000年的时候,在经济上要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相对于1980年的水平翻两番。对于小康目标的实现方式,中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康”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即第一步是到1990年,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经济增长指标上,经济总量要实现比1980年的水平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达到小康之家的水平,在经济增长指标上,要实现GDP再翻一番;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且对标国际水平要进人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个宏伟的战略安排下,小康目标在“三步走”中被列为第二步,由此成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党的十三大还提出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后来逐步形成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打下了基础。在全党全国人民20多年的戮力同心和艰苦努力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如期实现: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突破10万亿元,比1978年扩大了27倍;人均GDP接近8000元,约合945美元,比1978年提高了约4倍,“翻两番”的目标圆满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进人21世纪,完成了“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迈进。根据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细分为3个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21世纪的前1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过10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我国将从新世纪开始,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目标由总体小康转向了全面小康。在党的十六大上,中央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即:要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为再次强调了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并将2020年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布局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纳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布局。

三、强起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导中华民族走上强起来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之后,小康社会建设进人到了全面建成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经济指标上,要实现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人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上,基于新“三步走”的第二步已接近完成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3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新的奋斗目标。从2020年开始,它将接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起,构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概括为“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思想开启新征程,新目标引领新发展。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年过渡阶段指1963, 1964, 1965年。这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确定把这三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继续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参见《邓小平传(1904-1974 )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5页。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

《周恩来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