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7
/ 2

基于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

王明劲

341226198303275934

摘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内容。为适应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分 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初步建立了卓越采矿 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采矿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研究

引言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 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 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有 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 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 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的核心。[1]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 专业具有鲜明的煤炭特色背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注重学生吃 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突出教学为生产服务,在不断探 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培养了数千名采矿优秀技 术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 会反映良好。但近几年根据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采 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现象。实践教学是 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的基础和保障。为此,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 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1我校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将依据“卓越计 划”

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煤矿行业工程技 术人才。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 在的问题,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放在三 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 程;二是学校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 践能力。由此看出,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 学体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 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 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 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 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前 3 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 第 4 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 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 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 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2采矿工程专业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课时缺少,学生理论知识浅薄

由于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是“厚基础,宽 口径”,大部分矿业院校采取增加公共课和基础课 的方式来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却忽略了专业 课的重要性,大大减少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实践课的课时,由此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浅薄,专业 实践能力不强。

2.2.实验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增多,采矿工程实验室规模小,使实 验教学成为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实验室硬软件已不能满足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采矿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采矿工程 和安全工程(矿山安全方向)本科与研究生在岩石力学、矿山压 力及其控制、采矿学、井巷工程、矿压测试技术、采矿CAD、相 似模拟、数值模拟等课程的实验课,正常实验教学周期长、任务 重,实验课时总数每年在400学时左右。因为学生多,加之场地 和设备有限,必须分组实验,导致总实验次数和实际学时数增 多,基本上每天均有实验教学任务,甚至晚上和周末也会进行实 验教学。而采矿工程实验室仅有专职实验教师2名,除了承担繁 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为科研做大量基础实验和研究工作。实 验课出现了少数学生干,多数学生看,抄写实验报告等问题,导 致大部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实践教学效果差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认识、生产和毕 业实习,实习次数较多,实习基地每个矿井每年需频繁接受学生 实习,且矿山企业限于安全管理考虑,对学生去矿山井下现场 实习持有抵触心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真刀真枪”的实习很 少,有的采矿专业大学生大学期间到矿山井下次数累计不超过 10次,更何况下井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 外,实习经费严重缺乏,不能合理地选择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和 实习时间,致使现场实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导致实习效果差。同 时传统的实习方式是完全由教师包办,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制约,从实习准备到进行,直至结束,都由教 师组织安排和指导,势必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使学生 的依赖性增大。

3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3.1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贯穿整个学习过 程”为主线,适当增加了工程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实 验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矿山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实践内容,使实 践教学学时增加到40周。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工程实践及 创新实践。课程实践的目的是使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应用 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及应用能力,采矿专业“煤矿开 采学”、“地下工程施工”等每门主干课程都设置8个课时在煤 矿井下现场教学,使学生能较快地接受课程内容,并能与现场 实践应用结合。工程实践共设32学分,通过一系列实习、设计与 实训培养学生的现场应用及创新能力,同时在企业现场环境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煤矿工 作的职业素质。

3.2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 式。根据实验教学定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教学的 内涵充实为改革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点、实验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为关键点,实现地面模拟矿井实景实验室、虚拟实验 室和常规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 现实验教学多方位开放。建设校内“生产矿井”、设计制作可拆 装的“积木”采矿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3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培养机制

培养方案中制定每届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和专 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到学校在企业的教学基地,聘 请经过学校考核认定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实践工作 经验的企业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

在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 “双导师制”,即学生下派企业的同时,明确学院内 的一名在职教师为指导教师,采取教师分区片负责 制。学生到达企业后,由企业指派高级技术人员 (一般为总工程师或部门负责人)为固定企业指导 教师。实施中做好双导师的协调工作,防止实施过 程的脱节和脱岗失职,最终由双导师与学生本人讨 论制定毕业设计具体框架。

结语

采矿工程实践教学应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 机,转变实践教学理念,树立大工程意识,深化实践 教学改革,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技能 和创新能力,在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发挥更大 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韦韦.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 教 育与职业,20l0,(19):20 - 21.

[2] 龚 克. 关于" 卓越工程师" 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 学,2010(8):4 - 5.

[3] 林 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 中 国高等教育,2011(1):19 - 21.

[4] 余志卫. 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J],2011(2):8l - 84.

[5] 李书伟,刘晓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