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

/ 3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

罗雅玲

成都市高新区南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10041

心理疾病是内外因素作用于人脑而造成的脑功能障碍,破坏了人脑的完整性和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所导致的。主要症状为精神活动紊乱、认知以及行为方面有明显的异常,生活无法自理,甚至有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心理问题并非生理疾病,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会对人的个性、价值观等造成间接影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现从儿童、青少年、老人、男性、女性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1.1儿童心理原因

(1)现在越来越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是已经发现有幼儿因为听觉刺激不恰当,反而导致失聪;(2)很多城市中的婴幼儿缺乏必要的爬行训练,过早使用学步车。在爬行时,婴幼儿会努力抬头,手眼协调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而没有爬行训练的孩子,长大之后的注意力可能无法长时间集中;(3)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会过分害羞而且怕见人;作为对比,进过幼儿园的幼儿会更加活泼开朗;(4)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制他们学习,比如背单词、背地图,儿童的大脑容量比较有限,长期进行机械性的训练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5)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迁就,会让他们形成骄傲、自私的性格;还有一种极端就是频繁的打骂、恐吓孩子,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1.2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1)心理障碍。青少年抑郁症,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因这种疾病引起的自残、自杀案例数不胜数,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伤害与损失。学生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不愉快,烦闷,连平日里感兴趣的事情都觉得无聊;思考能力严重受到影响,反应变得迟钝,失去学习和生活热情,甚至是厌学;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有失眠、全身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轻生的念头。一旦出现了上述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求助医生,以免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2)对人恐惧症。可以理解为青春期的“社交恐惧症”,害怕和别人目光对视,尤其是异性,会感到脸红、表情不自然,控制不住的用“余光”去观察别人,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引导下,会慢慢远离人群,害怕与人交往,十分痛苦,通常要等到出来工作之后才敢向心理医生咨询;(3)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性烦恼是由于性意识觉醒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导致。性困惑是青少年对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的探索心理。我国在性教育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青少年接触系统性教育的途径非常少,也有“性是不好的”、“性是羞耻的”这种认知。女孩对月经、性幻想有错误认知,男孩对遗精、手淫的认识不全面,有早恋、过早性行为的现象。为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知识,培养高尚的情操,改变家长传统观念,这对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4)学习压力。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比比皆是,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的优等生。主要是因为学生不满足于现状,过于看重结果,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社会、家庭、老师、同学等各方面都有压力,这些情况在期中、期末、升学考试时更为明显。有的青少年承受不了压力,会有明显的抵抗情绪,比如逃课、自暴自弃等,甚至会自残、自杀;(5)人际交往压力。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渴望摆脱过于依赖父母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自信,面对困难总是想着逃避和放弃。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而言,抗挫折能力会更差,某些时刻的孤独感、压抑感也会更为强烈。青少年虽然身体发育比较快,但是心理和思想仍然不够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因为如此,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比如长期沉迷于网吧、游戏机厅,过早的开始抽烟,甚至还有偷窃、抢劫、吸毒等违法行为。如何进行纠正,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3老年人心理问题

(1)幻想心理。随着年纪的增加,有些老人越来越盼望长寿,于是常常会用幻想来欺骗自己,获得一时的安慰;(2)抑郁心理。部分老年人心理十分脆弱,受不了任何打击,面对衰老的事实既无法接受,又感到恐慌、害怕和无奈,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就会慢慢变得抑郁。而且这种抑郁一旦形成,就会十分顽固,让人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与兴趣,还会有莫名其妙发火、自责、自怨自艾等表现;(3)害怕孤独。这是老年人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自我评价太低,生存意识比较消极,内心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疏远社会,形成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独自承受着孤独带来的巨大痛苦。其实这类老人内心渴望陪伴与关心,但是又害怕过于期望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于是常常拒绝和他人交往;(4)偏激心理。表现为两个趋向,一是因衰老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毫无价值,自卑、自责的心理非常严重。二是因衰老而提高对别人的要求,强制要求他人对自己尊重、关心与照顾,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条件,偏激的说,这是一种“倚老卖老”的体现;(5)怕死心理。害怕衰老的核心在于恐惧死亡,害怕听到悲伤的音乐,害怕经过墓地。

1.4男性心理问题

    (1)对生活上的事情抱有负面情绪,过于在意细节;(2)态度保守,拒绝新事物发生,即便是任何细小的变化,也会感到不安;(3)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认为拒绝别人就是没给面子,导致很多情况下都让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4)非常大男子主义,喜欢掌控一切,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5)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关心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情;(6)对于已婚男人而言,压力会比未婚男性更大,尤其是经济方面,在工作方面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将一部分情绪带回家,影响和妻子的正常感情。

1.5女性心理问题

(1)精神压力。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女性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职场上的女性;(2)年龄恐慌。女人都害怕衰老,担心自己的面貌;(3)心理疲劳。随着阅历增长,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有莫名其妙的疲劳感;(4)对于已婚女性而言,生活压力比较大,要照顾丈夫、关心儿女。

2 心理疾病

2.1概述

心理疾病是因生理、身体以及社会因素导致的异常心理表现,主要体现在思维、记忆、感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大多数心理疾病并不会自行痊愈,患者要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多以药物、物理和心理治疗等为主。目前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多见于20-40岁的人群。

2.2疾病类型

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如下:(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疾病;(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导致的心理疾病;(3)精神分裂症;(4)情感性障碍;(5)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心理疾病;(6)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7)儿童少年期心理疾病。

2.3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基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很多被称为复杂疾病的心理障碍,都无法用单基因遗传进行解释,往往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2)神经发育异常。从神经发育的角度来看,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都会对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发育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分化异常、神经元增殖等问题,这类人群患上心理疾病的几率更高;(3)心理因素。如果外界压力过大,或是自身原因导致长期压抑、担忧、恐惧等,在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4)感染。病毒、细菌感染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进而产生心理障碍,比如儿童链球菌性喉炎后容易出现强迫症的表现;(5)应激。每一个个体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比如个人遭遇了身体上的先天缺陷、后天缺陷、遗传疾病、难以治疗的疾病等;(6)人格特征。可以将人格特征看作是人的个性、性格以及情绪,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一些特定性格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7)诱发因素。一是城市化环境。目前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贫富差距明显,心理负担以及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心理疾病。二是滥用药物,其实药物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但是滥用的话会增加患病风险,尤其是迷幻剂、安非他命、大麻等药物。

2.4症状

心理症状是心理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比如感知、思维、记忆、情感等。(1)感知障碍。比如缺失感知识别能力、出现错觉和幻觉、感知综合障碍等;(2)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记忆衰退和记忆错乱;(3)思维障碍。如思维迟缓、思维中断、象征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关系妄想、夸大妄想、嫉妒妄想;(4)注意障碍。注意力增强、注意减退、注意转移等;(5)情感障碍。如情绪莫名其妙的低落、情绪起伏比较大、容易生气等;(6)意志障碍。比如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丧失等,或是动作上有明显的异常。

2.5治疗

2.5.1药物治疗

由于每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用药方面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需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1)抗精神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理疾病,根据药物出现的时间,可以分为这两类。一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被称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或神经阻滞剂,可以抑制幻觉、精神运动兴奋等症状,氯丙嗪、氟哌啶醇是代表性药物。二是第二代抗精神药物,也被称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根据药理作用可分为多受体作用药、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等;(2)抗抑郁药物。舍曲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都是常见的药物类型,可用于缓解心理疾病引起的抑郁状态,但是药物本身不具备提高情绪的功能;(3)抗狂躁药物。这类药物也被称为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躁狂或抑郁发作,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等;(4)抗焦虑药物。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失眠以及因躯体疾病导致的焦虑、紧张。

2.5.2物理治疗

    (1)改良电痉挛治疗。就是让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让患者丧失意识,引起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通电之前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麻醉机和肌肉松弛剂,让患者全身放松下来,避免通电之后抽搐、骨折和关节脱位。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2)经颅磁刺激治疗。这是一种非入侵性的脑刺激,由磁场产生诱发电流,引起脑皮质靶点神经元去极化,这种方法不需要麻醉或肌肉松弛剂,不会引起癫痫,也不会导致定向障碍和认知损害。

2.5.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以治病为目的,由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并心理辅导的一种治疗手段,有规范的治疗顺序,具有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作用,纠正病态行为,有助于重新构建健全人格。既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又可以矫正还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心理异常。(1)行为治疗。以科学的技术和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患者的行为分析和干预,设计一定的场景,从而改善不良的行为,消除异常症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2)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要为患者康复创造理想的环境,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家庭治疗访谈,进行疾病科普;(3)支持治疗与关系技巧。心理治疗人员通过技术性规范,与患者积极互动,形成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2.6心理疾病日常

心理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护理方面,重点在于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严格按照医嘱配合治疗,以免疾病反复发作。(1)家庭护理。如果是药物治疗,则应该按时吃药,避免断药、漏药或频繁的更换药物类型;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与信任,同时为其创造舒适的康复环境,避免劳累;(2)日常生活管理。一是饮食方面,以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做到色香味俱全,以增进病人食欲;二是运动方面,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加快康复,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三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保证充沛的体力;(3)特殊注意事项。对于急诊心理疾病的患者,或是有自杀倾向的,不宜做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治疗,应当尽快建立自杀急诊救治系统。对于有身体上疾病的心理疾病患者,要同时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治疗,找准治疗重点;(4)预防。消除病因,防止疾病反复发作,加强康复训练,促进生理、心理以及职业功能的恢复。

总而言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都会给患者的身体、心理带来严重影响。当出现了类似症状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咨询和治疗,同时做好心理辅导,多和家人、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加快康复进程,提升生活质量,消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