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采用口肌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采用口肌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

丑洁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了解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采用口肌训练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60例FA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前者应用口肌训练治疗,后者运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幼儿整体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采用口肌训练治疗效果显著,患儿器官协调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具备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功能性构音障碍;口肌训练;效果

引言: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言语障碍。儿童构音器官没有显著的形体和构造缺陷,言语发育超过4岁水平,但有一定构音误差;语言障碍不但会对儿童日常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对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交适应性产生不利,造成儿童自卑、胆怯、不合群等。综合评价并进行有目的培训十分必要。在发音方面,近几年已有学者对口肌训练深入探讨,其本质是为改善下颌、唇、舌、软腭、喉及呼吸等器官运动与协调。本研究对60名FAD儿童进行临床康复治疗,了解其发音特点,运用口肌训练法帮助患儿改善器官协调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60例FA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5~12岁;由于从小口齿不清、发音不清而来本院儿保科,经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专业检查,排除听力障碍、智力低下、构音器官器质性病变、神经心理障碍等。其言语和理解力与同龄人相当(P>0.05),存在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对患儿进行语音矫治结合口肌训练,选择使用一对一方式,每个星期进行1~2次,每次半小时,1个月为周期;并对患儿父母讲解训练方式,在每次训练后,按照进度发放相关发音材料,让患儿父母帮助进行巩固。

1.2.1口肌训练用于口部感觉异常、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较弱的患儿。

提高口部感觉能力的方法:对面部内外侧、上下嘴唇肌肉、颈部喉结处和下颌肌群区进行推拿;使用振动棒压迫面颊,下巴,唇部;使用中等硬度的牙刷,硅胶棒或牙胶振动棒刺激硬腭,软腭,舌头,牙龈和腮腺。患儿口腔低敏感,动作要灵活;患儿高敏口肌训练应缓慢而稳定。

强化口肌强度锻炼:将牙齿粘附于下颚的第2磨牙,使其使劲咬合,或咬其他物品(例如软糖、牛肉干、番薯干等),以提高下颚咬合力;使用钮扣线或咬紧嘴唇来加强嘴唇的力量,使用顶舌或压舌的工具来锻炼舌的力度;使用各种抗性的吸嘴来加强双唇力度。

1.2.2声调矫正前,使患儿识别正确的发音;然后做相应发音练习,比如矫正舌尖音(d, t)时,把泡泡糖放到上牙内侧,患儿用舌头抵着糖果,患儿用舌头抵着练习杆的中心空隙。矫正双唇音时,应教导患儿上下嘴唇接触,并砸嘴唇;(f)矫正时,教育患儿上牙咬住下嘴唇;通过各种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如照镜子、听录音、电脑图像等)以及语音位置等,使患儿对发音位置和发声方法有一个清楚了解,并能准确地发出单一音。最终学习从音素、词汇、短语、句子、对话等方面进行转换,利用成语、诗词、儿歌、童话等强化目标语音,进行重复练习,针对患儿差异性进行不同训练。

1.3观察指标

1.3.1简易口部运动功能量表对患儿的下颌、唇和舌的动作进行评价,分别在自然松弛和口腔活动两种情况下进行,包括下颌、唇、舌的形态和部位、动作的灵活与协调;面部,口腔内部,口咽部;咀嚼肌,唇面部肌肉,舌肌力量;下颌、唇、舌分离运动、咀嚼、吸吮运动等;声带控制,呼吸调节,口型示范等动作技巧。下颌、唇、舌口部动作能力得分分别为9项、8项和15项;每一项0到4级(5个等级),0-4级为0-4,满分为132分。

1.3.2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对其服务态度、操作技能、人文关怀、康复效果进行评价。满意程度:61-89;非常满意:90以上。不满:60以下。总体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患儿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以数量(n)及比率(%)为统计数据,利用测试,P<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前者评分明显大于后者(P<0.05)见表1。

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s)

组别(n=30)

下颚

整体

观察组

36.31±0.54

30.92±0.13

63.71±1.35

130.94±2.02

对照组

32.02±1.01

28.11±0.77

60.12±1.98

120.25±3.76

t

20.516

19.709

8.205

13.71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度,前者满意度明显大于后者(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度比较[n(%)]

组别(n=30)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整体满意度

观察组

25(83.33)

4(13.33)

1(3.33)

29(96.67)

对照组

15(50.00)

7(23.33)

8(26.67)

22(73.33)

X2

-

-

-

6.4052

P

-

-

-

0.011

3讨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听力正常,构音器官没有任何异常,造音不存在任何缺陷,但发音固定异常。发音的正确与否,除需要良好的腭咽关闭能力外,还需要上下颌、唇、舌、牙齿、软腭等不同的发声器官之间的灵活协调运动,如发音不协调或发音位置的错误,都会导致发音的疏漏或替代或歪曲[1]。本实验发现60名FAD患儿出现的假音类型以舌尖前音、舌根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唇齿音、舌尖音为主,其发音模式以替换、省略为主,患儿口部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说明FAD与其构音、动作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2]。发音的清楚与有意义的发音依赖于舌位的改变、舌肌的张力以及唇肌的协调动作。采用口肌训练方法,对患儿下颌、唇、舌及整体口腔的动作进行改进,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幼儿的声音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活动规律逐步发展而来,而一旦出现不正常的肌、神经活动,就很难在短期之内得到矫正;发音矫正主要是为建立适当的脑神经肌连接。帮助患儿正确认识错误音,进行有目的听力辨识。在对患儿进行系统语音纠正基础上,学习、认识、调整正确的发音位置和方法,消除替代音、省略音,以实现正确的发音、增强声音的清晰性。在进行声音定位时,感知下颌、嘴唇和舌头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能提供患儿对声音的视觉和听觉回馈,通过观察医生的嘴形动作了解目标声音。研究发现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前者评分明显大于后者(P<0.05)。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度,前者满意度明显大于后者(P<0.05)。说明患儿应用口肌训练法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口肌训练方法,使患儿口腔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说话清晰性明显增强,促进患儿语言交际和社交活动,具有一定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口肌训练对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吞咽障碍程度及口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09):74-76.

[2]孙国荣,王文英,李雪琦.面部按摩联合口肌训练治疗脑瘫运动性构音障碍患儿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