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

吴静,芮小文(通讯作者)

泰州市人民医院225399

摘要:目的:评估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2020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41例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为预见组,41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为常规组。观察、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预见组的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对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为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1]。护理是治疗的辅助性工作,做好护理配合,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探讨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现对82例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分组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配合度较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障碍;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血液系统疾等。应用随机数表法,将82例患者分为2组,即预见组、常规组,各41例。预见组:男21例(51.22%),女20例(48.78%);年龄46~74岁,平均(56.49±5.63)岁;病程1~4年,平均(2.51±0.56)年。常规组:男22例(53.66%),女19例(46.34%);年龄45~76岁,平均(56.36±5.57)岁;病程1~5年,平均(2.48±0.54)年。对2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2组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病情观察等。预见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①心理护理。由于发病急、病情重,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将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症状、情况等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讲解正面案例,增强患者的信心。②静脉通路护理。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开通静脉通路,做好管理,确保静脉通路畅通,如果穿刺部位出现炎性渗出,则及时更换血管,并用硫酸镁对原穿刺部位进行湿敷,缓解患者的不适感。③急救准备。提前准备好急救设备、药品,并对其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救设备、药品的使用方法、位置,以便于患者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开展抢救。④多学科结合。患者可能出现其他器官不同程度病变,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基础疾病进行准确掌握,在此基础上,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与相关科室沟通,如麻醉科、心内科、介入放射科等,分享患者资料,使相关科室做好联合急救准备。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①生活质量。包括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分值与生活质量为正相关关系。②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总发生率=(低血压例数+心力衰竭例数+心源性休克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护理前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预见组的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护理前后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预见组(n=41)

常规组(n=41)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情感功能

52.85±6.22

78.05±7.24

52.74±6.17

69.78±5.62

社会功能

50.42±5.18

75.65±6.17

50.55±5.36

67.58±6.48

角色功能

55.25±6.34

75.43±7.12

55.36±5.25

70.44±5.73

躯体功能

49.76±4.26

70.58±5.87

49.82±4.51

62.25±5.66

2.2并发症发生情况

    预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n

低血压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总发生

预见组

41

1(2.44)

0(0)

0(0)

1(2.44)

常规组

41

4(9.75)

2(4.88)

1(2.44)

7(17.07)

3.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之后,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但此期间依然存在急性发病的风险,这就需要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工作,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达到控制风险、保障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的目的[2]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护理模式,倡导“患者需要什么,就护理什么”,主张通过应用预见性的措施,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有效控制甚至是消除[3]。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预见组的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预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为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平平.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讨[J].中外医疗,2022,41(13):131-135.

[2]谢萍萍,林美丽.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预见性护理措施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15):89-91.

[3]程瑞丽.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具体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9):1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