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8
/ 2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王自湘

平江县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湖南平江  414500

摘要:目的探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方法选取我院8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利培酮治疗组(40例)采取利培酮治疗,氨磺必利治疗组(40例)采取氨磺必利治疗。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增加、泌乳素明显波动、QTc延长、血压下降、椎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氨磺必利治疗组疗效和利培酮治疗组相同,P>0.05;治疗前利培酮治疗组、氨磺必利治疗组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治疗组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治疗前利培酮治疗组、氨磺必利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同时,氨磺必利治疗组的体质量增加、泌乳素明显波动、QTc延长、血压下降、椎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相比利培酮,临床疗效相近,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用药安全性有保证。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症

引言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知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分裂症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对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现阶段精神分裂症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其中利培酮、氨磺必利均属于临床常用治疗药物。本次研究以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利培酮、氨磺必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8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利培酮治疗组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8.21±2.67)岁;男女分别占22例和18例;精神分裂症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1±0.21)年。氨磺必利治疗组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8.78±2.21)岁;男女分别占24例和16例;精神分裂症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4±0.25)年。利培酮治疗组、氨磺必利治疗组资料可比(P>0.05)。排除哺乳期、妊娠期妇女、有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的患者、药物依赖的患者、自杀倾向的患者。

1.2方法

利培酮治疗组(40例)采取利培酮治疗:口服用药,初始剂量每日2mg,第二周后调整至每日2~4mg,第三周调整至每日4~6mg,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氨磺必利治疗组(40例)采取氨磺必利治疗:口服用药,每日400mg,如用药剂量超过400mg需分2次服用,用药量最大至每日1200mg,根据病情对用药量适当调整。2组均持续用药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体质量增加、泌乳素明显波动的出现率。疗效标准:显效: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降低30%以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降低25%~30%;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氨磺必利治疗组疗效和利培酮治疗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利培酮治疗组、氨磺必利治疗组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治疗组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状态、躯体健康状态、情感职能评分对比(分,x-±s)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对比

治疗前利培酮治疗组、氨磺必利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及阳性与阴性量表评分对比(分,x-±s)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氨磺必利治疗组的体质量增加、泌乳素明显波动、QTc延长、血压下降、椎体外系反应的出现率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而在肝功能异常、便秘、活动减少、视物模糊、嗜睡、口干、失眠对比差异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的一种,病程周期较长,且后期复发几率大,患病后患者多伴有思维、感知觉、行为、情感障碍,或存在精神活动不协调情况,长此以往患者出现心理及社会功能缺失,进而对患者正常人际交往、工作及生活、学习等造成不利影响。利培酮,属于苯丙噁唑衍生物,亲和多巴胺D2受体、5-HT2受体,可显著改善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同时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口服利培酮后良好吸收,基本不受食物的影响;用药1h后可到达血药浓度高峰,药效维持时间长,通过肾脏排出代谢产物。但该药容易出现便秘等不良反应,抑制患者运动功能,故对疗效造成影响。氨磺必利药理学特点特殊,可选择性抑制多巴胺D2、D3受体,小剂量用药可通过对D2、D3突触前受体抑制作用,消除突触前抑制,使多巴胺进入间隙,从而改善阴性症状;大剂量药物时,对突触后受体阻断,降低多巴胺结合位点,对患者阳性症状改善。氨磺必利对抗5-HT受体竞争性结合,发挥缓解抑郁症状、认知行为异常、阴性症状等作用,且药物还降低心脏负荷,以防心律失常、猝死等发生。临床治疗中利用氨磺必利对催乳素水平控制效果更佳。此外,两种药物治疗时患者糖脂代谢水平明显升高,但2组升高差异不显著,证明利培酮与氨磺必利均会影响患者糖脂代谢水平,但无明显优劣势,故氨磺必利对催乳素影响小,对糖脂代谢影响相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相比利培酮,应用氨磺必利治疗临床疗效更优,安全性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且对催乳素、糖脂代谢影响小,故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赟,陆彩虹.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PRL)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4):221-222.

[2]张俊香.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4):74-76.

[3]刘丽萍.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24):68-69.

[4]李庆梅,李娜,蔡雪梅.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2):89-90.

[5]蔡思敏.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对比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