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9
/ 2

静脉留置针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探讨

张敏,马红静

西安华山中心医院 710043

摘要:目的:通过对既往病例的科学研究,了解静脉留置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儿童相关病例70例,并对患者情况进行分组处理,两组人数平等,其中一组命名为常规组,为35人,另一组分为观察组35人。为了更好地观察静脉留置针的作用,医护人员分别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对常规组采用传统的穿刺输液处理,对于观察组进行静脉留置针干预,并根据两组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情况优势明显,成功率达到91.4%,常规组的成功率为74.2%,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来看,观察组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常规组,恢复的效率较高,效果显著。结论:通过对70名儿科患者进行颈静脉留置针地有效干预,能够明显提高置针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推动儿科医学技术的系统发展。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童护理;效果研究

从儿童患者的年龄、机能、状态中出发,针对低龄患者在护理中推进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能够有效减轻临床中的各类并发症。首先,儿童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发育不成熟,血管较细,对于痛感更加敏感,性格好动,穿刺工作相对困难,并且常规的穿刺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加大对于静脉留置针的推广和研究,积极提升相关医学技术,推动儿科医学事业的深入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3月至6月的70名儿童患者,可以发现男女占比不等,男生较多,为49人,占比为70%,女生为21人,占比为30%,可以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儿童病患分为2组并保持相同人数,两组均为35/组,医护人员再根据利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常规组使用穿刺输液处理,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措施。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可以发现常规组的男性为20人,女性为15人,年龄都在2~7岁之间,观察组的男性为29人,女性为6人,年龄在1~8岁之间,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和完善,发现无异议。另外,在该项研究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当将此次研究实验的流程和要点详细告知儿童患者的家长,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在研究开始前,医护人员应当明确参加实验的患者是否达到静脉输液的标准,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进行科学实验。首先,医护人员对于常规组使用穿刺输液的护理工作,操作流程就根据传统的操作方法进行,在输液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皮试,看是否存在过敏问题,然后再进行输液护理,并做好后续的处理工作。针对观察组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措施。其一、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留置针处理前,应当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体机能状况,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病史,并科学评判是否可以进行静脉留置针干预。另外,医护人员应当对各个患者的注射皮肤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破损等情况、影响注射状况,进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其二、在研究开始前,医护人员应当将静脉留置针的相关事项向患者家属进行传达,向家长说明该措施的具体优势,促使家长能与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穿刺工作的成功率。在对患者进行处理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促使儿童保持平卧姿势,在开始前,需要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需要进行直刺的形式进行处理,在直刺前需要将留置针的保护套取出。医护人员在留置针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并详细记录血液流入的基本情况,并做好数据汇总。接着需要在静脉处将相关的软管放在当中,然后及时将当中的针芯进行抽出,并用无菌贴膜和透气胶布将封口处进行固定处理。在穿刺的过程中,需要将注意事项熟记于心,并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处理,例如如果穿刺部位是头部,医护人员需要保证患者的头发剔除,头部干净,并保持合适的穿刺姿势,左手将需要穿刺的部位进行绷紧,右手的2个指头将留置针进行固定,并且应当将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角度保持在25°上下,并观察儿童的回血情况。其三、医护人员应当在封管进行的时候,需要适当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这样才能促使封管工作顺利进行。其四、在全程操作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全程采用无菌操作的方式,防止交叉感染,并深入观察患者穿刺皮肤的平整状况,保证在患者皮肤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在穿刺成功进行后,患者应当将有关静脉留置针的保护对策向家长进行告知,促使儿童家长熟练掌握穿刺后的各类注意事项,完善整体穿刺流程。如果家长在后续发现儿童出现了皮肤渗血、红肿,皮肤污染等情况,需要尽快向医护人员告知并做好妥善处理工作。

1.3研究指标

其一、主要是通过观察组和常规组的研究,探析两者的置针成功率的状况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其二、护理满意程度。通过加强对家长和儿童两者的护理评估,将其调查的结果汇总成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护理的全程情况。

2、结果

2.1、通过对两组情况的研究,从表1中可以发现观察组的置针成功率大于常规组为100%,常规组为71.4%,同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组。从表2中可以发现,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到家属对静脉留置针护理的了解和评估,明确家属到相关护理的满意程度。家长对于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为91.4%,常规组的满意程度为74.2%

表1.对比两组患者成功率[n(%)]

组别

例数

一次穿刺成功人数性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常规组

35

35

100%

观察组

35

25

71.4%

P值

<0.05

<0.05

<0.05

表2.对比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常规组

35

28

4

3

91.4%

观察组

35

16

10

9

   7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通过对儿科部门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儿童患者的机能正在发育当中血管较细。由于儿童这个年龄的特点,性格比较好动,这都会影响穿刺输液的正常进行。传统的穿刺输液模式已经在医学界流传许久,虽然相对稳定,但是仍旧有缺点和劣势,穿刺次数较多,后续护理工作繁琐,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操作相对困难。但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并且能够提升输液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进而提升降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值得系统推进。另外,医护人员在推进静脉留置针的治疗当中,应当加强对儿童患者的病例完善工作,明确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针对性地进行静脉留置针地推入和治疗,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另外,部分家长对于静脉留置针的调查中还有相对来说不满意的地方,医护人员应当就此类问题进行汇总和改善,持续推进相关医学技术的提升,为儿科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证明,静脉留置针的持续推入相较于传统穿刺当时来说,成功率更高、适应个体能力更强、不良反应较少,改善儿童患者的疼痛感,促使家长和儿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另外,医护人员在静脉留置针治疗当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操作手法,保证相关治疗的高质量运行。基于静脉留置针的优势研究,可以促使其在儿童患者的治疗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静.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10):95-96.

[2]危义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2):142-144.

[3]商艳秋.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0):59.

[4]马小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饮食科学,2019,(0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