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从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

王宏敏

甘南县自然资源服务中心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甘南县 162100

摘要:新常态下的土地整治应促进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人”发展,体现乡村文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土地整治加强污染治理,扩大承载能力,推进景观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土地整治要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公众参与,促进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树立国际化理念,推进区域统筹。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整治;转型发展

放眼世界,欧美国家都经历了社会工业化。他们在实现经济飞跃的同时,也造成了各自领土范围内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等诸多问题。随后,以欧美为主的综合土地整理活动进入活跃期,为树立经济健康发展理念提供了范例。发展中国家也借鉴了这一经验,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土地改良机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

一、土地整理基本要求

在土地整治促进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常态下,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和长期粗放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多方面的新挑战。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市场发展模式已由质量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由于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不存在绝对竞争优势。这种现象使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快速增长,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现象。新常态时期,我国土地整治模式转变应向收入增长方向调整,增加农产品收入,改变传统发展背景下的土地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一些分散、分散的经营方式模块转化为市场化、组织化,以提高农业科技综合实力。新常态时期,土地整治仍要以加强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推进抗旱防汛高标准、高标准的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建设,合理开发增加农田数量。耕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同时,农田整治要创新推进农田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新技术产业化,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整合土地整理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的基本农田保护资金、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规模经营奖励资金,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技术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

、土地整理现状分析

土地整治涉及国家的整体布局和局部平衡,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在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必须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各地区土地利用压力。土地整治需要顾全大局,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面对我国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迫切需要,土地整理工程突出“政府得地、农民得利、城乡发展协调”的理念,为我国土地利用提供科学指导。然而,尽管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积极性,使很多市民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持消极态度,影响了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我国土地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中土地整治的转型与发展

3.1 分类整治

新时期,要根据具体土地和生态问题,运用专业治理技术,分类整治,从土地整治向土地综合整治转变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地区整治、农村整治、生态功能区整治、海岛海岸带整治。下面我们说明每项改进的内容。

一是城镇化地区的改善。城市化地区土地整治主要是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但居住环境质量却在下降。原因是城市工厂和车辆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城镇化地区的整治重点是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和居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筑用地二次开发主要是指对一些利用效率不高的建筑用地进行拆除或恢复,使其能够再利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例如,将开发改造部分废弃工厂,提高城市化土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质量。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空气、水、土地的综合治理。通过在市区建设湿地、公园等改善城市环境,也可以在市区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恢复城市环境。对地面沉降、路面破损、地面开裂等问题要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农村整治。农村改造的重点是耕地、建筑物、道路、水利设施和住宅。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强优质农田建设,改进农田种植技术,恢复农村污染土壤,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证农村耕地数量,提高农村质量耕地,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条件。条件,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质量。

此外,还有生态区、岛屿和海岸的整治。重点生态区整治需要根据具体生态环境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恢复森林、湿地和植被,涵养生态区水源,恢复林草,强化土壤,减少土壤流水,种植抗风抗旱作物,减少土壤沙化,实施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建设开发区,保护周边环境,恢复利用矿区,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海岛海岸整治重点是恢复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海域自然资源,提高海岸防灾抗灾能力。

3.2土地整治促进景观建设,改善环境质量。

土地整治以生态景观服务和休闲娱乐功能为导向,优化“片区-廊道-矩阵”等景观要素配置,保持和改善景观特征、生物多样性和人居环境,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格局和历史.遗迹。在农地整治中注重农田景观塑造,发挥农田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功能,促进乡村生态景观服务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建设用地整治“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在保留村落原貌、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和地方景观的前提下,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补充储备生态用地,做好储备生态景观建设的发展空间。完善人居景观和谐格局。

3.3 加强土地整理示范区、示范县和生态沃土示范省建设

继续实施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煤炭基地、土地复垦、7918沿线土地复垦、南水北调沿线土地复垦、城乡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农村,战略储备区耕地集中补充,城乡建设低效。土地再开发、传统村落保护、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11项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县和生态肥沃土地示范县建设,继续引领土地整治方向。

3.4 统筹土地整治与地质环境整治,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整备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在规划前期,开展土地整治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土地整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设计阶段,制定了优越的地质环境条件规划。本阶段主要依据项目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剖面。制定方案,最终保证环境友好、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将地质调查成果用于开发和完善土地储备资源。荒地开发整治是缓解土地利用紧张的重要手段。为避免土地储备资源的开发和完善对自身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土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土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律。土地可以得到尊重。

3.5统筹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应

加强规划引导,树立综合规划设计理念,统筹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和结合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业态、地方文化遗产。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求,主动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开展项目整体功能分区布局、总体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特色项目设计明确建设蓝图,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作用。综合作用。最后,要严格落实村庄规划,严格控制在村外建房、先建房的行为,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审批农民建房,引导农民在新城建房、建房。新社区,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基地支付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华,李宏举。土地整理项目的制度供给[J].中国土地,2016(11):31-32。

[2] 邓玲,郝庆。对我国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J].南京孝庄大学学报, 2016, 32(02): 103-105.

[3] 夏方舟,闫金明.新常态下我国土地整治改造发展方向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 2016, (03):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