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生花  合“演”一出童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入“境”生花  合“演”一出童话

王丽

肥东县新安江路小学  231600

摘  要:童话之于儿童有着特殊的启蒙作用,对儿童想象力的发展、美好品质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最新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因而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中,笔者以小学低年级童话课堂为主阵地,尝试以情境教学中的表演体会情境为着力点,以求更多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表演体会情境,童话教学,低年级童话课堂

引  言:苏联女文学家薇拉· 斯米尔诺娃曾这样歌颂过:“在我们广大的领域中,有一块壮丽的园地。这块园地任何人都被准许入内——刚开始爱祖国语言的小朋友享有它,老师享有它,老师的老师享有它,文学大师享有它,被人民所热爱的诗人享有它,这就是童话。”在教育界,童话以其特有的色彩吸引着儿童,也吸引着教材编写者——在最新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更进一步的挖掘童话的价值,使其发挥更多的教育意义,也成为了一项亟需攻克的课题。笔者以低年级童话课堂为主阵地,尝试以情境教学中的表演体会情境为着力点,以求更多的教学启示。

一、“演”出童话,有因

1.何为“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情境教学法”正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易于帮助他们学习新知。

“表演体会情境”则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之一,其它途径初步归纳为: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游戏比赛情境、网络拓展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2.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童话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是初步形成一定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这一阶段的低年级儿童在学习知识时,往往存在着自觉性差,注意力不稳定等问题。

“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来说,乏味的教训往往收效甚微,而童话却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一把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好的童话能把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变得具体生动,使儿童乐于接受。”与此同时,表演是一种有效的童话教学策略,满足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演欲,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

二、“备”好课堂,有益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提高童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

1.多媒体课件渲染情境

对于童话类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就可提前准备好相应主题的课件,可于简单处呈现出主题元素。例如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的课件里,就可在字词部分,呈现出课文插画中的小猴子形象,上课时提问学生:“小猴子送来了一些字词,你们有信心读准吗?”课件中还可插入恰当的音乐、视频或游戏,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渲染情境。

2.板书要有设计感

板书也可提前进行设计:可以是简笔画,也可是手工制作的体现课文角色的贴画。在一年级下册第19课《棉花姑娘》这篇童话中,棉花姑娘病了,先后向燕子、啄木鸟、青蛙求助,最后被七星瓢虫治好了,那么板书中就可呈现这几种动物的简笔画或贴画。儿童热爱绘画,有设计感的板书极具表现力,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小道具增添趣味

有需要的教师还可提前准备相应主题的道具,用于学生上课表演,比如头饰;也可带领学生制作或嘱咐学生回家和亲人一起制作自己喜欢的角色头饰,这样即可提前熟悉角色,也大大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热情,易于进入角色。

三、“分”配角色,有法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心理进入角色,想象假如自己是童话课文中的某人或者某物,体会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通常是分角色朗读或者实地表演。学生切身进入或现场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便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班级里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自然便加深了内心体验。

  1. 教师确立自身角色,创造情境引入童话

一般在童话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多以童话情境的创造者、课堂的引导者等身份来促进教学的有序展开。以课堂导入而言,教师可以选择(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在此略举几例):

(1)充满感情的范读,将学生引入童话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能最直接的创设童话情境。而同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或者视频相较,在朗读水平佳的前提下,笔者更为推崇教师亲自朗读,既展现了自我风采,又在语音、语调、节奏、表情等方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时还可通过眼神和动作和学生现场交流,更易帮助学生体会童话情境。

(2)语言描述情境,缓缓走进童话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时,就有这样一段导语设计:

(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1. 学生饰演角色,融入童话

上文提到,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表演欲十足,大都愿意扮演角色,然而童话课堂上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全部小演员都有机会上台合作表演,所以在教师创设的童话环境中,可让每个孩子

在心理上都提前进入自选的角色中,合演一出童话。

(1)心理进入角色

拿刚刚举的例子《动物王国开大会》来说,学生自制了动物头饰,便不再仅仅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还以动物的身份和老虎大王一起开大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头饰便是他的身份,每个学生的称呼也从现实中的姓名变成了“小兔子”、“小马”等代称,这样到了提问环节,每每听到老师喊自己或同学的“新名字”,学生们都会感到新鲜感十足,更乐于参与互动。自制的头饰还可保存好,等下次的童话课,大家还可以互换头饰、互换身份,课堂又多了一份趣味。

(2)实地扮演角色

实地扮演角色,能够还原童话情境,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表演,可以是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是加上台词、动作一起童话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要注意探究角色心理,融入感情,搭配合理的语气、语调,避免“唱读”,或者缺乏感情的“机械式”朗读。

选择表演的角色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了解,选择出适合角色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试演:凶恶的大灰狼可以请表现力更强、俏皮一些的同学来演,温顺的小白兔可以请文静的学生来演......也可以请学生毛遂自荐,有些学生喜欢突破自我,反而愿意演一些和自己形象差别大的角色。还可以在班级内选拔,能者居之或者由全班同学投票选拔。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2]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华夏出版.1990年版,第85页。

 [3]姜瑛: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多媒体,豆丁网https://www.docin.com/p-157370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