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r策略——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原则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4

基于K-r策略——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原则与思考

陈悦

云南开发规划设计院,650217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契机。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如何解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实现乡村发展建设和生态振兴的并行发展问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文受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选择和竞争中发展形成的生物繁殖竞争策略启发,结合K-r策略在乡村景观营造策略上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K-r策略;乡村景观;景观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随着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由此可以表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会成为一个长期坚持的任务。在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后,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非但不会减弱,会进一步加大。

《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关于乡村聚落的景观建设,基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这也为乡村空间景观带来了新一轮的提升机会。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和实施评估期。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围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及推进城乡融合的发展。从实施措施方面可以解读为发展培育村庄主导产业,提升村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质量,提高村庄人口的文化水平,通过内部规范手段使村庄形成自发治理秩序,以生态修复措施来推动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积极营造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主要的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中则可以体现为,针对实际村庄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根据实地条件规划建设完善村庄卫生、医疗、教育、娱乐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同时打造以山、水、林、田、湖、草为主的自然景观;以山门、村巷、祠堂、寺庙、农家建筑等公共空间的人文景观。依托我省独特的地理特征、全域立体气候和丰富的动植物条件,在乡村振兴这个战略上,以旅游拉动乡村发展的模式会成为地方干部的主流操作。面对刚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云南省,对于《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一系列措施和目标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财政预算内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的两个看似矛盾实际又统一的命题,这不仅是一场针对地方干部充满挑战的考验,也是城乡规划师与景观设计师面对国土空间规划机遇下的挑战。针对这一矛盾命题的解决方案,受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选择和竞争中发展形成的生物繁殖竞争策略启发,借鉴生态学理论中的“种群繁殖”生活史策略,就我省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应对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发展路径选择下进行思考和研究。

1 K策略和R策略

K-r 选择是MacArthur( 1962) 提出的r-K 选择的生活史策略。是生态学中关于“种群繁殖”的一种研究理论,是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K-strategistis)。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 或:对策) 者( R-strategistis)。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R-选择和K-选择的分别有不同的相关特征,在动物中,大分类动物间比较时,昆虫可视为R-选择,脊椎动物为K-选择;在分类单位之内比较时,体形大,生育力低,对幼小个体有良好保护的为典型的K-选择,体形小,生育力高,对幼小个体怃育时间短的,为典型的R-选择。在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原生和次生裸地的先锋草种属于R-选择,大多数森林树种属于K-选择。生物种群的繁殖策略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K-策略者与R-策略者的特征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K-策略者与r-策略者的相关特征

K-策略者

r-策略者

气候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多变、不稳定,难以预测

死亡

较有规律

具灾变性,无规律

存活

幼体存活率高

幼体存活率低

数量

时间稳定,接近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K-策略者

r-策略者

繁殖力

高存活率

高繁殖力

种内、种间竞争

经常保持紧张

多变,通常不紧张

寿命

长,通常大于一年

短,通常小于一年

选择倾向

1、发育缓慢

1、发育快

2、竞争力高

2、增长力高

3、延迟生育

3、提高生育

4、体型大

4、体型小

5、多次繁殖

5、一次繁殖

2 对我省乡村景观营造策略方式的启发

基于“种群繁殖”的K-r策略,可以在我省乡村景观的构思、定位、调整、营造和改变等方面上得到一定的启发,就实际操作思路可将乡村景观建设归纳为以下两种基本情况:

2.1 以打造精品景观思路的乡村景观

该类乡村景观建设大多参照风景区旅游规划模式进行营造。依据自然景观的脉络来营造人文景观,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注重景观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园林小品、整体风格和植物设计的相互协调,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有完善的配置。同时,此类乡村景观一般打造周期长、建设发展资金充沛,建设完成后具有很强的旅游观赏性。但是,在完成建设后对维护人员的配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保养上要求较高。对于一般的乡村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对于这一类乡村景观打造思路,大致上可与植物群体中的森林树种以及动物群体中的高等物种、脊椎类生物等相类比,此类生物在长期的物种竞争中已占据了较为稳定的地位,其繁殖能力不强,个体更新换代缓慢,环境适应性较差,不适宜在短期内面对环境的较大调整和改变,但其具有在物种竞争中基本能延续和保持物种哦你的优势性能特点,同时,可逐步对现有性能和行为模式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迁和进一步地扩大物种竞争优势。该类生物适合在环境变异平顺而缓慢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由此,对应于精品乡村景观建设,其景观建设思路和发展策略应为K策略模式,即在保持自然景观传统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从景观廊道、景观视线和景观节点设计方面着手,稳健统一地逐步实现乡村景观的精品化打造。而对于这类乡村景观的规划营造模式,不适于在短期内完成建设,以免在迅速完成景观营造过程中丧失原有乡村景观特色和因政策调整而导致营造过程中途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乡村振兴效果。

2.2 以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乡村景观

该类乡村景观建设按照街头公园、城市绿地的标准进行营造。营造思路从提升人居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重点以地被景观布置为主,通过园林小品和植物搭配来营造乡村景观。这类模式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因为采用工业标准的模式进行作业,通常会作为乡村提升整治的营造标准进行推广。不仅营造过程中可向工厂和苗圃基地集中采购大量的标准产品和常规植物,还能因为规模化的采购降低乡村景观营造的经济整体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此种方式具有综合适应性强,易于推广操作的特点。对于此类乡村景观打造思路,某一程度上可与植物群体中先锋树种、草种和动物群体中的昆虫类相比,在较短时期内需针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迁。为此,参考生物群体的演进模式和竞争结果,对应于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乡村景观建设,其景观建设思路和发展策略应为r策略模式。即立足于乡村的需求和发展需要,通过工业标准生产施工、以规模效应降低营造成本来迅速推广。对于这类乡村景观的规划营造模式,不适于以生态旅游观光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乡村地区,避免在迅速营造完成后出现千村一面的效果和因为同质化后的营造,使得原有乡村失去原有景观特色。

3 影响乡村景观规划K-r策略选择的重要动力分析

3.1 地理条件对乡村景观营造K-r策略的影响

乡村的地理条件对于乡村在景观营造的思路选择上占主要成分。首先地理条件是一定地点或地区的山川土地形势、位置、气候等自然环境及资源、物产、交通等经济性因素的总情况。包括地形位置情况、如山川河流土地的形状及特点,所在经纬网及自然地图上的方位等;气候情况,如季节、气温、日照、雨、雪、风、霜等;经济情况,如地下资源、当地物产、所处交通位置等。地理条件是决定乡村景观发展空间的基本依据,也是乡村景观进行营造设计的依据。根据以往项目实施后的效果分析,从气候条件上看:热带优于亚热带、亚热带优于暖温带、暖温带优于中温带、中温带优于寒温带;从交通可达性上看:一小时出行圈内优于两小时出行圈、两小时出行圈弱于三小时出行圈;从乡村景观位置营造效果上看:坡地优于山地、山地优于坝区、水域周边由于土地。

3.2 乡村人口集聚情况对乡村景观营造K-r策略的影响

乡村人口既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影响乡村景观营造效果的关键。乡村作为人口聚集的聚落景观,集中式聚落和分散式聚落是构成乡村聚落的主要方式。通常,在集中式聚落中,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的理念来营造乡村景观,在分散式聚落中,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的理念来营造乡村景观。集中式聚落集聚程度越高,在乡村景观营造策略上就越偏向K-策略,反之越偏向r-策略。分散式聚落的离散程度越高,在乡村景观营造策略上就越偏向r-策略,反之越偏向K-策略。

3.3 乡村产业发展程度对乡村景观营造K-r策略的影响

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乡村产业的选择发展方向也会影响乡村景观营造策略。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背景下,只有一、三产业方向适合乡村产业的选择。这也就限定了乡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可以选择以农副产品生产的第一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三产业和生产农副产品与乡村旅游消费的一三产业融合模式。通常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乡村产业,会选择r-策略进行乡村景观营造;以发展第三产业或一三产业的融合为主导的乡村产业,会选择K-策略进行乡村景观营造。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一些乡村因为乡村产业起步时间早,主导产业出现向第二产业布局的情况,这些乡村在乡村景观营造上通常采取K-策略与r-策略同时采用的情况出现。

3.4 资源整合效率对乡村景观营造K-r策略的影响

实现乡村振兴,在于乡村如何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发展建设。资源整合使用的效率决定了乡村振兴实施的效果,同时乡村在资源整合使用过程中也会影响到乡村景观在营造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乡村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时,乡村景观营造项目开始启动时,项目处于原始生态位或竞争前生态位状态。选择r-策略可以使营造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推进景观营造效果,并能有效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资源整合效率的下降或提升都会产生类似竞争的压力,选择K-策略可以使营造项目向品质化或者具有核心竞争能力。

4 K-r策略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原则

4.1 r-策略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原则

4.1.1 营造乡村景观主导色彩

乡村民居是构成乡村人文景观的“血肉”。我省地处多民族地区,,民居建筑的色彩具有很强的地域民族风格。由于建筑材料取材于本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自然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乡村景观。通过乡村主导色彩的恢复,可以迅速使乡村整体视觉景观效果得到改善。

4.1.2 营造乡村院落绿化景观

乡村院落绿化景观的营造应在尊重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对传统植物造景观念进行传承与创新。在营造乡村院落绿化景观时应注意水平和垂直绿化相辅相成的原则,乔、灌、草进行合理搭配,突出植物的多样性。乡村院落中除绿化、基础设施景观外,还会经常看到家禽家畜饲养场地、小块菜地等。考虑到居住环境卫生等因素,这些应予以拆除或改建,以此维护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4.1.3 营造乡村农田景观

农田耕作区是乡村农作物、经济作物生产的主要场所,其种植营造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在不同季节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也有所不同,因此,我省全域乡村的农田耕作景观各具特色。同时我省乡村农田耕作景观的营造应在遵循农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国外乡村景观先进的经营模式理念。

4.2 K-策略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原则

4.2.1 营造乡村水系景观

乡村河流是乡村用水的重要来源,是乡村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水是活水,因此在营造河流景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河流的清澈干净,若河水受到污染,要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河流水质环境。

乡村池塘主要用于水产养殖业,鱼塘可与果园等结合营造,池塘水面还可以采用鱼、鸭立体化养殖技术,鸭可以为水中鱼类增氧并提供优质饲料,水面可为鸭提供清洁卫生的生存环境,营造出立体集约型乡村景观。

湿地是乡村水系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村水系都有湿地存在。乡村湿地景观的营造是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保护和改善乡村湿地资源,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景观文化,增加乡村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4.2.2 营造乡村休闲景观

乡村的绿化有别于城市的公园和小区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兼顾观赏性,把握好环境绿化与环境居住条件的均衡性和共享性。公共绿地的植物选择应尽量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考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等合理搭配等,使植物造景更加丰富,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

乡村广场不仅具有道路连接、人流集散的功能,而且也是乡村聚落的中心,是供乡村居民休闲、娱乐、聊天的休闲交往空间。乡村广场的大小应根据其实际功能类型而定,在满足乡村居民节日庆典、宗教活动、集会活动等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本土材料和树种,营造一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

4.2.3 营造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是以传统民居为主、现代化民居为辅的乡土建筑。乡村建筑景观营造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景观营造的成败,如何做好乡村建筑景观的营造工作、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乡村建筑景观的布局类型主要有集中式布局、分散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干道式布局等,不同的乡村建筑景观布局结构决定着其生态功能。

5 结语

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势必会迎来一轮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建设,这是乡村景观的机遇也是挑战。基于从各类生物物种在长期自然竞争和淘汰选择中发展形成的物种繁殖竞争策略的启迪,研究、总结了生物种群的繁殖竞争策略类型、特征和适应环境。结合K-r策略和乡村景观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的研究,提出基于K-策略和r-策略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原则,在尊重场地精神、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乡村聚落景观、农田景观和文化景观等进行营造。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展开,乡村景观营造理念也在不断地创新,对于乡村景观营造的认识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理论精髓,科学领会其内涵,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有序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现乡村物质和文化的双重振兴。

参考文献

[1]叶茂茂.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经,2020(13):30+32.

[2]赵俊鹏.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3]段益莉,江强.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130-135.

[4].K策略和R策略简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03):20.

[5]王瑞,严国泰,傅大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以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古石村为例[J].园林,2019(07):82-86.

[6]孙欣欣,孙婷婷.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策略[J].风景名胜,2018(12):225-226.

[7]刘晓宇.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8]陈莹. 苏南“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