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防水域救援能力现状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当前消防水域救援能力现状的几点思考

刘保成

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副支队长  三级指挥长

摘要:近年来,消防应急救援的任务量不断攀升,部分城市已经占到了总任务量的50%70%,水域救援的任务需求也逐渐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越来越高,消防水域救援形势日益严峻,消防水域救援能力考验越来越高。

关键词:水域救援  标准规范  装备配备  专业训练

近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省市发生诸如台风、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事故,船舶碰撞船员失踪、沉船、搁浅、油品泄露等事故接连发生,甚至在泰国还发生普吉岛沉船亡人重大国际事件,造成了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接连不断的灾害形势给当前水域救援任务带来严峻考验,特别是拥有沿江、河、湖、海的省市,每年消防水域抢险救援任务不同程度的逐年提升,各类灾害事故压力愈发明显。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域救援形势,消防救援应从大应急救援理念出发,立足于救大灾、抢大险、打硬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建立综合性水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全面提升消防水域救援能力水平。

一、当前消防水域救援面临的问题

(一)灾害事故频发、亡人事件易发

当前水域灾害事故社会人员伤亡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全民缺乏自救、互救逃生能力,专业岗位资质能力把关不严,单位自我管理组织松散,私自降低人员装备配备标准等。遇到事故,尤其是初发阶段,往往是先期处置组织混乱、盲目决断、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装备运用和先期处置能力,大多都是造成事态逐步扩大失控。这种发展现状,也是造成事故频发多发的主要原因。

(二)队伍形式多样、缺乏管理合力

除担负水域救援职责的专业队伍外,民间水域救援力量各式各样,队伍规模大小不一,装备技术标准无法统一,开展的救援内容也各不相同。相对来讲,队伍形式较为松散,管理水平高低不平。平时都是专注于某一专业救援领域,队伍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甚至与专业队伍之间也存在联动机制不健全、业务交流不经常等现象。遇有救援任务,很难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第一时间难以有效调动,到场难以有效实施统一指挥,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各救援组织往往是各自为战,缺少合力。

(三)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规范标准

由于各民间救援力量的人员装备、组织管理、救援水平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直接造成救援能力的差异性。即使是现有的消防力量,由于日常执勤任务的职责不同、组训内容的差异、人员队伍的新老更替、装备的不断革新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救援能力的共同提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技术短板和能力软肋,制约着救援组织体系的健全完善。另外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当前水域救援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严重影响了整个领域的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四)实战经验缺乏、全面起步较晚

近年来,为扭转水域抢险救援经验少、装备差、缺乏专业训练等不利因素,消防队伍不断改进装备配备标准,注重骨干力量培养,集中组织水域救援培训,通过视频教学、实地训练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消防水域救援能力。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救援能力仍需深化,专业救援能力迫切需要提高,规范的操作规程需要修订,风险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等等,战斗力生成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当前水域救援能力发展解决对策

(一)建立标准规范

1、统一教学内容

为了救援体系的规范发展,救援行动的科学组织,以及专业救援的法律保障,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教材,统一施教内容,既要涵盖水域救援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施救等内容,又要遵循国际国内相关法律准则,落实安全防护、医疗保障等措施,全面系统的构建水域救援规范体系。

2、制定救援标准

根据国内外的水域救援形势需要,结合国内外现有救援力量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认真分析近几年来的水域救援案例,着眼于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水域救援领域的救援标准,设立未来的专项发展规划,正规有序的推进落实专业领域发展。

3、建立技术规范

随着救援技术的不断成熟,实战经验的积累和救援职责的不断强化,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专业动作要领,深挖每一个技术细节,细抠每一个组织环节,加强实战技术运用,逐步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规范,有条不紊的巩固提升专业化、实战化水平。

(二)配强专业装备

1、对标配强专业装备

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水域事故救援、人员伤亡的水域救援典型案例为参考,对照救助、打捞、国际救援力量等专业队伍装备配备情况,严格水域救援器材装备配备标准,配齐配强水域救援装备器材。同时,结合辖区保护对象战备需求,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科学选配专业救援装备,有针对性的打造专业救援队伍,切实增强装备保障能力。

2、强化装备携行、运行

对照水域救援装备配备要求,科学确定人员装备配备、携行、运行标准,细化分组、分队协同措施,强化单兵装备携行和重型装备运行能力。加强与空勤、战勤和地方保障单位等联勤联动,结合现有装备运输功能,着眼全水域救援立体化需求,全方位打造内河水域及近海海域的重轻型装备运输体系。

3、注重装备操作使用

水域救援准备大都是高科技、高精密的仪器设备,对于使用具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救援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娴熟使用各类装备器材,必须实现人与人、人与装备、人与保障载体之间的精确配合,必要时要立即开展维护保养和排障维修,全天候的发挥综合救援能力。

(三)开展专业训练

1、分段化训练

结合目前救援队伍现状,可以分期组织培训工作,初期到就近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养基础救援能力,中期到国内外救援技术成熟、体系完备的专业队伍提升救援技术,成熟期加强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水域救援专业队伍交流见学活动,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技术交流模式,多渠道、多途径的提升水域救援技术能力。

2、基地化训练

依托现有训练基地配套设施和地方专业培训基地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域救援技能组训工作,积极依托新技术开展模拟仿真训练,开展想定作业和技战术研讨,创新实战应用性训练科目,探索不同作战对象的组织指挥模式,不断提升水域救援处置组织指挥能力。

3、实战化训练

根据季节、温度、深度等作战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战演练、无预案拉动,科学的设定想定作业内容,有侧重点的加强重点内容组训,积极落实联勤、联动、联训机制,提高各救援力量统一指挥、联合施救、协同配合能力,综合检验考核日常训练成效,全面提升实战化水平。

三、关于消防水域救援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水域救援人员的选拔培养机制

水域救援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非专业人员参加救援反而易成为被救援目标,培养人才、保持人员梯队发展是队伍稳定、长期发展、战斗力生成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从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等各个管理环节把好关,全面加强不同岗位的定期轮训考核机制,形成稳定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高水域抢险救援战斗能力。

(二)制定水域救援操作规程

要根据不同作战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水域救援操作规程,在接警调度出动和灾害事故现场组织指挥、灾害事故危险评估、救援行动操作、装备使用和维护管理、医学安全技术保障等方面也要同步深化研究,切实规范组织指挥程序,提高临场处置能力。

(三)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机制

要对辖区内有关水域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数据采集,掌握水域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必要时应建立全国各地不同水域救援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专项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要科学、快速地评估存在的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确定救援方案,最大限度的减少潜在危险。

(四)建立定期的专业交流机制

由于水域救援的特殊性,可能个别时间段救援任务过度集中在某个地方,也可能救援技术过度集中在某一部分人身上,甚至有的技术能力只在某个队伍存在。为了全面提高整体救援能力,提高不同环境应急救援应对能力,建议加强国内各个救援力量之间的交流,甚至是国际上的交流见学。

水域救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这支综合性水域救援队伍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救援行动中充分的整合现有救援资源、统筹社会救援力量,全面梳理现有应急救援职责,强化协同联动,才能真正打造一支专业化、精干化、实战化的全天候水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