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的雪隐喻及其教学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6
/ 4

中国古诗中的雪隐喻及其教学启示

晏雪, ,王海波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论文拟通过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雪隐喻进行分析,总结出“雪隐喻高雅艺术”,“雪隐喻高洁品格”,“雪隐喻男女爱情”,“雪隐喻女子之美”四种雪隐喻,并分析得出其对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次意义和诗歌的内在美,并探究其教学启示。

关键词:雪隐喻;概念隐喻理论;中国古典诗歌

Snow Metaphor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Its Teaching Enlightenment

Abstract: Lakoff '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holds that metaphor is a systematic mapping from a concrete conceptual domain ( source domain ) to an abstract conceptual domain ( target domain ). Metaphor is a thinking problem, w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language. Metaphor is a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mea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typical snow metaphor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rough Lakoff '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summarize four snow metaphors : snow is elegant art , snow is noble character , snow is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 snow is beauty of women. The paper will analyze its enlightenment to teaching.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ep meaning of poetry and the inner beauty of poetry, and explore its teaching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snow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一、研究理论

1 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

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由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事物的推理认知过程。

所有的隐喻都是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如“Time is money”既是将抽象的时间看作金钱这个具体的实体,是本体隐喻;也是用金钱这个结构清晰的概念去构建结构模糊的时间这个概念,是结构隐喻。部分隐喻是方位隐喻,如“He is high-minded”、“He fell ill”中,以表示空间的“high”和“fell”来表达有品德和生病这两种抽象的概念。

2. 概念隐喻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那时隐喻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现象,随后经历比较论、互动论、创新论、传导隐喻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莱柯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了概念隐喻的诞生,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

国外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在前期主要为理论研究。1987年,约翰逊的《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一书论述了意象图式的体验基础和其在隐喻推理及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同年,莱柯夫的著作《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把隐喻概念推向更高的学术地位。1994年,法康尼尔的《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扩大了概念隐喻的功能。后期研究拓展到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实践应用。1999年,卡梅伦出版的论文集《隐喻的研究和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应用性研究阶段。2003年,於宁在《比喻与象征》(第1期)发表《隐喻,身体与文化:中国人对胆囊与胆量的理解》,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并结合汉语语境分析了中国人对胆和胆量的理解,得出“胆囊是胆量的容器”这一结论。2008年,莱柯夫在《隐喻手册》中的《隐喻的神经理论》中把大脑科学和神经计算研究隐喻的理论称为神经隐喻理论,指出人脑中也存在隐喻。科夫斯一直致力于隐喻与情感关系的研究,为概念隐喻理论的论证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出版的《隐喻实践导论》是他研究的一大成果。

国外有关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十分丰富,角度多元,从对概念隐喻思想的理论性拓展、理论借鉴到观点批评和问题纠正,极大地促进了莱柯夫概念隐喻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3 概念隐喻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为推介文献。1982年叶蜚声发表在《国外语言学》上的文章以访谈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莱柯夫关于概念隐喻的观点。1995年,赵艳芳在《外语教学研究》(第3期)发表论文《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初步介绍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第二阶段为理论研究书籍。2000年,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整理,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本质特征和功能等进行了全面分析。2004年,胡壮麟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认知隐喻及隐喻的实质,并概述了隐喻认知研究的“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性隐喻”等当代隐喻研究的热点,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阶段为概念隐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拓展。2019年,王寅在《外语研究》(第3期)的文章《体认语言学之语言哲学分析》中从学理和方法的角度对体认语言学进行了语言哲学分析。

概念隐喻与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互补有益促进了其思想内涵和实践应用的拓展。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雪隐喻

1 雪隐喻高雅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雪为源域、时间为目标域的诗句如: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神奇密谱》);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刘向《新序》卷二的《杂事第二》)。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皆以雪喻高雅艺术,借雪的高雅来表达艺术的美。雪的高洁与艺术的高雅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认为“高雅艺术是雪” 从而形成“雪”可隐喻“高雅艺术”这个认知。

雪(源域)

高雅艺术(目标域)

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高洁

高雅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

郢中白雪

2雪隐喻高洁品格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雪为源域、悲伤为目标域的诗句如:松品落落,雪格索索(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冷冽苍黄风似劈,雪骨冰筋满瑶席(贯休《寄高员外》);雪胎梅骨,冷韵幽香(李渔《怜香伴·香咏》);谢客纔为别,陶公已见思,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李端《赠岐山姜明府》)。雪的颜色洁白,正如高洁的品性,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雪给人触觉上的凉意又与高洁这种的品格带给人心上的相似,因而可以认为“雪隐喻高洁品格”,从而形成“雪”可隐喻“高洁品性”这个认知。

雪(源域)

高洁品格(目标域)

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颜色洁白

品性高洁

冷冽苍黄风似劈,雪骨冰筋满瑶席

雪胎梅骨,冷韵幽香

3 雪隐喻男女爱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雪为源域、爱情为目标域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诗中《上邪》);我寄白雪三千片,君报红豆应以双(张泌《逢雪寄人》);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在这些诗句中,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大雪,还是静静飘逸的小雪,都曾被诗人用以表达或浓烈奔放或温柔缱绻的爱情。雪,时而平静,时而翻涌,正如爱情有时热烈,有时平淡。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爱情,它最初的单纯美好都如同雪本身一般晶莹清澈。由雪与爱情之间种种相似的性质,可以认为“爱情是雪”,从而形成“雪”可隐喻“男女爱情”这个认知。

雪(源域)

男女爱情(目标域)

我寄白雪三千片,君报红豆应以双

洁白无瑕

柔柔弱弱

晶莹清澈

纯真无暇

温柔缱绻

单纯美好

不辞冰雪为卿热

雪里已知春信至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 雪隐喻女子之美

在认知语言学中,拟人也是隐喻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雪为源域、人为目标域的诗句如: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脣,一半点胭脂(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用“雪霜姿”来形容女子有霜雪般的容颜。雪的洁白美丽与女子的动人风姿有了巧妙的联系,雪的纯洁与古代贞洁的女子有相似的联系,由此雪和女子之间的联系也油然而生,由此可以认为“雪隐喻女子之美”,从而形成“雪”可隐喻“女子之美”这个认知。

雪(源域)

女子之美(目标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脣,一半点胭脂

纯真

洁白

纯美

贞洁

溪雪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吞声别,陇头流雪,替人呜咽。

三、对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的论证

1 对概念隐喻工作机制的论证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雪隐喻高雅艺术”,“雪隐喻高洁品格”,“雪隐喻男女爱情”,“雪隐喻女子之美”四种雪隐喻,其中,“雪隐喻高雅艺术”中,可通过雪高洁或者清澈的特点来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雪隐喻高洁品格”中,可通过雪的颜色洁白来理解高洁的品性;“雪隐喻男女爱情”中,可通过雪的晶莹清澈来理解温柔缱绻和单纯美好的爱情;“雪隐喻女子之美”中,可通过雪的纯洁来理解女子的纯美。这四种雪隐喻都支持隐喻的工作机制是“由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事物的推理认知过程”。

2 对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论证

人们可通过熟悉的具体的雪来理解“高雅艺术”、“高洁品格”、“男女爱情”、“女子之美”这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可通过结构清晰、界限分明的雪的概念来构建“高雅艺术”、“高洁品格”、“男女爱情”、“女子之美”这些结构模糊、界定含混的概念,证明这四种雪隐喻既是本体隐喻,也是结构隐喻。

四、结论

1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雪隐喻的研究,本文总结出了雪隐喻高雅艺术”,“雪隐喻高洁品格”,“雪隐喻男女爱情”,“雪隐喻女子之美”这四个雪隐喻并探究其教学启示,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提供了借鉴,也支撑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这一观点。

2 中国古典诗歌雪隐喻的研究趋势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种雪隐喻,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其它雪隐喻,因为雪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带来的是严寒和一种艰苦的感觉,如:“餐风茹雪”“啮雪吞毡”,此句以雪为源域,艰苦处境为目标域。 “雪喻艰苦处境”这个隐喻非常巧妙地以雪这一自然现象来表现艰苦处境,让抽象的哲理变得生动而可理解了。类似的隐喻还出现在“雪窗萤几”“雪窗萤灯”中,这些表达都是雪隐喻冬天寒冷而又艰苦的环境。综上所述,雪隐喻还有其它更加丰富的内涵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2002.

[2]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 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6] Lakoff, G.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7] Yu Nin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 The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8.

[8] 刁生虎. 水: 中国古代的根隐喻[J]. 中州学刊, 2006(5).

[9]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7.

[10]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12.

[11] 刘正光. 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 外语学刊, 2003(3): 8-14.

[12] 刘正光.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5): 335-339.

[13] 穆诗雄.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6):51-59.

[14]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82-89.

[15] 鄢子梦.“风、花、雪、月”的文化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16]李庆丽. 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D]. 吉林大学, 2020.

[17]郑雅凤. 隐喻理论研究综述[J].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2017.

[18]王天爽. 概念隐喻的研究综述[J]. 新校园:上旬刊, 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