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分析和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3
/ 2

儿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分析和探讨

王锲    ,蒋黎

永川区妇幼保健院    40216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征,为临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尽可能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及复发率方法:收集20191月至202112病房42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疗效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42例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年龄分布在1-14岁,平均年龄5.19岁,可见幼儿期多发,病例数最多(x2=77.81,P=0.013<0.05),差异有显著性,表示年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其他病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通过对42例ACA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随访,经过分析、研究后初步发现:治疗多以激素治疗为先,必要时联合免疫球蛋白,预后良好,部分需康复治疗,极少数会复发。

关键词:儿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特征。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A)是一种特有的综合征。系急性起病、以小脑为主的脑组织病变而引起的随意运动失调的一组征群,主要表现为姿势和步态异常、协调运动障碍等,少数可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等[1]。通常预后良好,多能完全恢复。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和其它感染有关。研究表明约80%患者病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表现为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约50%病例有发疹性病毒感染史[2]。共济失调多从躯干及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及全身,病后3-5天达到高峰,多无抽搐、昏迷。一般讲,躯干比四肢严重,下肢比上肢严重,行走不稳,步态蹒跚,身躯左右摇摆。严重者不能行走,不能站立,甚至不能独坐。同时伴有念诗性语言、眼球震颤[3]。本研究将对在我院病房住院治疗的42例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是加强儿科医师对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认识与理解,现将相关资料汇总、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病房的42例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20例,男:女=1.1:1,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5.19岁,住院治疗4-22d,平均天数9.69d,随访3-6月。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定:经过详细分析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符合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A)诊断的病例。

1.2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42例急性小脑共济失调(ACA)患儿病史,体格检查,并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完善的血生化、病原学、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MRI等相关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年龄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对于病因类型、有无前驱感染及疗效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的ACA病因情况分析

本研究有42例患儿,根据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岁)分为4组进行病因分析:

各个年龄段总人数比较,最小年龄1岁,可见幼儿期多发,病例数最多(x2=77.81,P=0.013<0.05),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均以感染后免疫介导所致ACA多见(25例,59.5%),在免疫介导ACA中,最多见是幼儿期(x2=81.02,P=0.010<0.05),表示年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小脑炎组中比较(x2=67.52,P=0.078>0.05),差异无显著性,其他病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以上说明幼儿期最多见是有意义的,其中以免疫介导的ACA为主,小脑炎或其他病因较少见,也可能与病例数少有关,同时提示ACA多良性,预后较好。

2.2、儿童ACA的临床特点分析

从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分析:其中以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诉者居多,占38例(90.5%),其余语言障碍有7例,其中肌张力下降有4例,伴有震颤者有2例,视物模糊有1例,神萎纳差有2例,病程中有发热者2例,有呼吸道症状者有5例,有消化道症状者有6例;也就是说ACA主要以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其余症状常伴随出现。

2.3儿童ACA的治疗情况、随访分析

从治疗情况分析:本研究42例患儿均加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其中加用激素有18例(42.9%),丙球有2例(2.4%),激素和丙球联合使用有4例(9.4%),营养神经药物单独治疗有18例(42.9%),治疗有效40例(95.2%),同时也可见单加激素或丙球,或仅营养神经对症治疗即可有效,仅有少部分患儿需要激素和丙球联合应用,18例仅营养神经治疗的患儿均治疗有效,其中免疫介导的ACA患儿其预后较好,也说明ACA大部分治疗效果较好。

3讨论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急性小脑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4]。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复习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3.1 本研究中42ACA患儿年龄分布在1-14岁,最小年龄为1岁,故说明ACA多发生在幼儿期,其次是学龄前期患儿,无男女性别差异。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23例,54.4%),且多发生在病前1-3周,以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极少数有疫苗接种史,ACA常常和病毒或细菌等感染有关,其中病毒感染多见。其发病病程多在1周内,其次为1-2周,也说明ACA患儿多急性起病,病程短

3.2本研究42例患儿前提为均加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仅有少部分患儿需要激素和丙球联合应用,否应用糖皮质激素,目前仍有争议,经过规范、有效的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大,也就说明ACA多良性,预后好,有部分患儿通过康复治疗好转,极少数有复发可能,致残率极少。

总之,ACA以1~3岁幼儿多见,以感染后免疫介导所致多见,男女均可发病,1~3周前有非特异性感染史,常见表现:姿势、步态异常,易跌倒或不能行走,语言障碍、震颤等,检查时可见眼球、头、躯干或肢体震颤,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及昂白试验阳性,常伴有言语障碍及肌张力低下,而肌力正常。病因学多以病毒感染为主,脑脊液检查大多数正常,以白细胞轻度异常为主,脑电图少数患儿有慢波改变。头颅影像学检查可排除颅内占位、出血、血管畸形等疾病。经过规范、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部分需康复治疗,极少数会复发。ACA治疗及预后是取决于其潜在的病因及临床严重情况,而大部分脑脊液、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是正常的,也提示其预后较好,对于有遗传代谢疾病、肿瘤、染色体病基础的患儿,其治疗效果欠佳,致残率高。目前ACA病例数越来越多,是否与遗传、环境及病毒变异有关,不管现在与未来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ACA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后遗症。

参 考 文

[1]陈凤民. 儿童急性小脑共济失调2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5):23-24.

[2]李翠莲,吴春风,刘红林. 儿童急性小脑共济失调108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5):7196-7197.

[3]王慧,倪金迪,李响,等.急性共济失调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1):52-55

[4]敖冬慧,刘昕超,彭斌,等. 青年男性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罕见病因[J]. 协和医学杂志,2021,12(1):110-113. DOI:10.12290/xhyxzz.20180433.

基金项目:重庆市永川区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ycstc,2020nb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