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一V”在小学语文低段语文教材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V一V”在小学语文低段语文教材中的应用

袁其美

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小学

 [摘要]文章基于冯胜利教授的语体语法理论,探索了非正式语体的表达方式“V一V”,使学生浸染在温柔、轻快、具有语境靶向的课堂环境教学氛围当中,可以有效体会编者所用的语言特性,从而积极运用编者的语言思维来改善和提高语言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 单音节动词 口语体 低段 语文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的解读还只是停留在问题的内容层面,而对教材练习题提问方式,尚缺乏追问背后机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忽视了编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编写教材、习题用什么语言方式来问、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来问等深层问题。因而,深入对教材中的正文习题、语文园地等不同模块练习题题干语言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体会编者所用的语言特性,从而积极运用编者的语言思维来改善和提高语言教学的课堂效率。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的正文习题和语文园地题干中,我们常见到的题干表达方式有以下两种,如,(1)组和(2)组:

(1)a.“请读一读比一比下面的汉字”(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p14)

b.*请阅读一阅读比较一比较下面的汉字。

(1)组的题干句子中都分别蕴含了句法结构[V一V],但是让我们费解的是,为何编者不直接用“阅读”和“比较”提问,反而用“读一读”“比一比”这种方式提问,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阅读一阅读”“比较一比较”不合法。任何语法理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种句法结构既合法又不合法,这种“自相矛盾”的句法形式我们该如何解释呢?

仔细对比上述例句,我们就能发现不合法的例句,如(1b)的“阅读”“比较”是正式体;而与之结构相同而形式相对的其他合法例句,如(1a)的“读一读”是非正式口语体。言至于此,我们可以说,传统语法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此类现象,必定要寻求其他层面的解释,而在语体语法框架下,此类现象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这也正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正文后习题和语文园地的题干中,都广泛使用此类语法结构“V一V(‘V’是单音节)”来表示题干要求的原因。

二、核心概念界定

根据冯胜利(2011)给出的定义,“语体”涉及以下几个不同概念:语体是实现人类直接交际中(最为典型的是面对面的语言交际、在场的语言交际)最原始、最本质属性(亦即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语言手段和机制。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便成了直接交际的“最本质”要素。换言之,确定彼此之间的距离是交际的第一需要——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是“近距离(亲近)”还是“远距离(正经)”或者“高距离(敬畏)”;任何其他类型的交际行为,都从这里开始。

语体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索语言形式及其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换言之,语体的根本任务就是找出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规律,简称“形式—功能对应律(或FFC)”。不存在没有功能的形式。当然,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不都是一一对应的,但有些语言形式和某些语言功能无可置疑地具有内在的对应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2.2语体语法

语体语法的核心概念是“语距”,这是由“形式-功能对生机制”派生出来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语体定律。它们决定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语体语法的结构和形式,是语体语法系统中的“体原子”(Register  Atomic)(用语言调节的交际距离)。因此,凡是由语距(体原子)规则形成的语法系统,都可以称之为语体语法。

三、研究现状

基于传统的语体研究,冯胜利先生提出“书面正式语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体语法”的概念,对“语体”以及“语体语法”作出重新界定,提出了“语体不同语法也因之而异”的基本观点,将语体视作独立的语法系统。

冯胜利在《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2018)中,初步建立起语体语法的层级系统,提出“以语距为原则来确定语体单位”,认为“‘语距’不仅是语体单位构成的基本原则、也是语体单位的鉴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语体语法的基本系统,构建出一个“一体两翼”式层级系统的模式,拟定了一个有基本单位和基本关系(类似公理)、有推导规则(类似定理)和拓展空间、有预测和验证的准公理系统。进而,冯氏在《语体语法的生物原理与生成机制》(2020)中全面总结了语体语法是交际距离为语体原理、以形式-功能对生律为其语法原理、以语距定律(体原子)为生成机制,构成的本体语法体系的三位体系(口语体、正式体、庄典体)以及应用语体语法的量大语体语法系统。并在《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的语体对立及语法属性》(2021)中系统地论述了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是汉语韵律语体语法系统的产物,它们在语义、词法、句法、语用和韵律等诸多方面的对立,都是语距定律下体原子在语言各部门的表现。

因此,当前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V一V”是口语体表达式。

四、“VV”结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应用

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在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等合力的综合指标。过去,我们语文教师常常关注的审题能力通常是阅读理解的审题能力和习作教学中的审题能力,常提到的提高题干理解能力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圈画题干的关键信息;二是增加对题干的阅读频次,毫无疑问这两种方法是在各个学段都可以通用的经典办法。因此,在这里笔者想介绍另外一种在教材中常见却又是被语文教师们所忽视的方法——非正式体(即,“口语体”)表达法,常见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V一V”“VV”(“V”是单音节)等方式有效提问。部分提问的方式,如图所示:

采用非正式语体“VV的表达方式,使学生浸染在温柔、轻快、具有语境靶向的课堂环境教学氛围当中,为其提供情感上的学习支架,具体包括:交流型支架(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工具)和评价型支架(学生检验自身学习成效的方法与工具,包括相关评价量规、学生自查表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习得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素养与交流素养。

参考文献

[1]冯胜利.语体语法及其文学功能.当代修辞学[J],2011(4).

[2]冯胜利、施春宏.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世界汉语教学[J],2018(3).

[3]冯胜利、刘丽媛.论语体语法的生物原理与生成机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J],2020(3).

[4]冯胜利、王永娜、王丽娟.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的语体对李及语法属性.汉语学报[J],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