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飞虱防治效果初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飞虱防治效果初报

阮晓玲

广东省廉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是防治稻飞虱的新型杀虫剂,为了探索该药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在廉江市水稻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稻飞虱效果优异,速效性强,持效期长,安全性好,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稻飞虱;三氟苯嘧啶;水稻;防效

稻飞虱为昆虫纲同翅目 (Homoptera)飞虱科 (Delphacidae)害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迁飞性的特点,以成虫、若虫聚集稻株下部刺吸汁液为害[1]。稻飞虱种类众多,但在粤西地区造成危害的是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两种飞虱,是当前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在廉江市稻区,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早稻后期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渐上升,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稻飞虱的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的引起稻株“干枯”、“穿顶”,甚至颗粒无收[2]。由于白背飞虱、褐飞虱可长距离迁飞,而且不是一次性返回南方[3],所以必须多次打药防治,且需要多种药兼施,以防产生抗性[4]。因此,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药剂,笔者开展了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商品名:佰靓珑)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的试验,为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作物  水稻,品种为博Ⅱ优15。2021年7月20日播种(播塑料育秧软盘),2021年8月2日抛秧,2021年11月9日收割,亩抛13500丛。

1.2 试验对象  褐飞虱,白背飞虱。

1.3试验地点 廉江市横山镇排岭村委莫村。

1.4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为砂泥田,面积1,320m²,肥力水平中等,PH值为5.6,碱解氮115,有效磷6,速效钾35,有机质20,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为水稻,近年稻飞虱发生偏重,所有试验处理的栽培条件均匀一致。

1.5试验期间气象情况  施药当日晴天,气温约27℃,药后28h有雷阵雨,药后2-6d晴天无雨,药后第7天有雷阵雨,药后8-25d晴天无雨,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4℃,日平均相对湿度86.6%,雨日2d。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 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商品名:佰靓珑),美国杜邦公司产品。

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产品;25%吡蚜酮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2.2 小区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设重复,其中处理(2)和处理(3)为对照药剂,处理(4)为清水对照,各处理面积均为330m²,小区与小区之间筑田埂,田埂用塑料薄膜包裹覆盖,以免小区间渗灌,供试药剂信息及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信息

处理编号

药剂名称

每亩制剂用量

生产企业

1

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

16ml

美国杜邦公司

2

20%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30ml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3

25%吡蚜酮悬浮剂

24ml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CK)

-

-

-

2.2 试验方法

施药时间为2021年9月14日,施药时为第六代稻飞虱中低龄若虫期(2-3龄),若虫占86%,成虫占14%,百丛虫口密度950头左右,其中褐飞虱占31.4%,白背飞虱占68.6%,施药当日晴天,无风,温度约27℃。试验使用甲天下牌16L桂林市16B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每亩兑水30L均匀喷雾。试验同时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ml+25%嘧菌酯30ml防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瘟病。各处理区除试验用药有差异外,其它管理措施完全一致。

3 调查方法和记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进行药效调查,每处理10个点,每点2丛,每处理共20丛,于施药前和施药后3d、7d、14d、21d、25d各调查一次,全期共调查6次。用白瓷盘平放稻株基部,拍打稻株基部,记录落盘稻飞虱的活虫数量,计算防效(详见表2、表3)。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1-(对照区施药前虫口基数×处理区施药后残虫数)÷(对照区施药后残虫数×处理区施药前虫口基数)] ×100

表2   各处理防治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调查表

处理

药前虫口基数

药后3d

药后7d

药后14d

药后21d

药后25d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1

347

32

92.30

Aa

41

93.08

Aa

86

91.29

Aa

203

88.54

Aa

762

67.98

Aa

2

452

106

80.42

Aa

142

81.61

Aa

347

73.03

ABab

548

76.26

Aab

1423

54.10

ABa

3

281

84

75.03

Aa

127

73.55

Aa

332

58.49

Bb

560

60.97

Ab

1647

14.55

Bb

CK

319

382

-

545

-

908

-

1629

-

2188

-

注:表中虫量为20丛的虫量,字母ABC和abc表示方差分析的差异显著性平均值间,凡具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具有不同字母的表示差异显著。

表3   各处理防治水稻白背飞虱田间药效调查表

处理

药前虫口基数

药后3d

药后7d

药后14d

药后21d

药后25d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残虫数

防效(%)

1

539

5

99.20

Aa

4

99.45

Aa

11

99.02

Aa

194

90.46

Aa

489

82.31

Aa

2

386

79

82.56

Aa

94

82.00

Aab

127

84.22

ABa

464

68.14

ABb

972

50.90

Bb

3

365

86

79.92

Aa

134

72.87

Ab

306

59.80

Bb

573

58.39

Bb

1485

20.67

Bc

CK

467

548

-

632

-

974

-

1762

-

2395

-

注:表中虫量为20丛的虫量,字母ABC和abc表示方差分析的差异显著性平均值间,凡具有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不显著,具有不同字母的表示差异显著。

4 结果与分析

由表2、表3可知,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亩药后3、7、14、21、25d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92.30%、93.08%91.29%、88.54%、67.98%,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分别为99.20%、99.45%、99.02%、90.46%、82.31%;20%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ml/667m²药后3、7、14、21、25d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0.42%、81.61%、73.03%、76.26%、54.10%,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2.56%、82.00%、84.22%、68.14%、50.90%;25%吡蚜酮悬浮剂24ml/667m²药后3、7、14、21、25d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5.03%、73.55%、58.49%、60.97%、14.55%,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9.92%、72.87%、59.8%、58.39%、20.67%;防效及速效性最佳的为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其中对白背飞虱的防效较对褐飞虱的防效略佳。

采用新复极差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药后14d、25d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与25%吡蚜酮悬浮剂24ml/667m²对褐飞虱的防效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21d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与25%吡蚜酮悬浮剂24ml/667m²对褐飞虱的防效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7d,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与25%吡蚜酮悬浮剂24ml/667m²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14d、21d、25d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与25%吡蚜酮悬浮剂24ml/667m²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21d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与20%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ml/667m²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25d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667m²与20%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ml/667m²对白背飞虱的防效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详见表2、表3。

5 评价与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商品名:佰靓珑)防治稻飞虱效果优异,速效性强,持效期长,安全性好,对水稻生长有壮苗增产效果,且与吡蚜酮新烟碱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建议在封行期(早稻第二代稻飞虱、晚稻第六代稻飞虱低龄若虫期),亩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ml兑水30L茎叶均匀喷雾;可根据田间虫量,在破口抽穗期(早稻第三代稻飞虱、晚稻第七代稻飞虱低龄若虫期),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24ml兑水30L补充防治一次

参考文献

[1]傅强,黄世文.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252-259.

[2]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章连观.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76-182

[3]邓望喜.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空中迁飞规律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1(02):73-80

[4]张帅.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