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生态恢复治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矿山地质灾害生态恢复治理探究

 张淼源1  ,冯斌,2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市610051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多。开采矿山资源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随着长期开采活动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的问题日渐凸显,引起国家社会的关注。目前,矿山开采基本都采用露天开采,很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对于地形地貌景观以及生态环境会产生破坏作用,还有可能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所以,注重生态恢复治理对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矿山地质灾害生态恢复治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生态恢复

引言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指通过多种生态环境修复手段,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导致的矿山生态系统破坏进行修复与重建。其内涵是平衡矿山开采与生态保护。事实上,这是一种平衡人类发展破坏与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与手段,是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土地复垦及矿山生态修复的整合。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改善矿区综合环境,在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恢复理念,需要在相关工作中,严格遵循“保护+治理”双向并举作业原则,达到对矿区环境优化的目标。具体工作内容可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针对矿区内存在的随机占地、植被损毁、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应及时采用“建立矿区绿化工程”的方式,人工干预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矿区表层植被的覆盖率。确保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矿区在种植绿化植被后,达到此区域开发前的绿化效果。(2)治理覆土利用原有堆土,剩余堆土全部就地平整。(3)实现对矿区危险岩体的稳定处理,解决矿区边坡结构存在的滑坡风险,人工采用支护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总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后能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重新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并进行土地复垦,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分析

2.1土地污染

针对土地污染而言,主要是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的情况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在开采过程中,矿井水一类的废弃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会对地表水产生污染;并且矿山开采之后会出现地表沉陷的问题,同时随着裂缝的不断增多,地表水系会逐渐渗透到地下,对矿山开采地下水系的循环带来不利影响。

2.2矿山地质灾害

(1)地面塌陷:井工开采矿山,自坑道顶部至地表,随着采空区增大,依次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及影响带,最终导致地面开裂、变形等,从而引发塌陷,也叫采空塌陷。(2)崩塌与滑坡:一是露天矿山采场或采坑形成高陡边坡,因坡前(脚)开挖(矿山开采)失稳引发崩塌、滑坡。二是采空塌陷坑高陡边坡,也会导致崩塌与滑坡。三是煤矸石、废弃矿石、排土场等堆积物高、陡,也容易发生堆积体滑坡。(3)泥石流:矿山开采产生煤矸石、废弃矿石和排土场等堆积物,具备了物源条件,除了会发生上述滑坡外,当具备地形和水源条件时,形成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威胁与危害矿山人员与设施、村民与房屋,及破坏损毁土地植被资源等。

2.3破坏生态环境系统

在进行矿山开采作业时,会对地表景观造成破坏,进而污染土地,引发次生灾害,使得生态系统被破坏。具体而言,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会导致地表植被逐渐减少,出现荒漠化的趋势。同时,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不仅会影响地表与水系,也会污染大气。这样的恶性积累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崩溃。

3矿山地质灾害生态恢复治理

3.1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设计

为了实现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在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对其设计研究。首先,针对其总体流程进行设计。矿区滑坡、崩塌区主要分布于废石堆场,针对这一灾害问题,在治理的过程中主要措施为:根据目前形成的堆场现状,进行废石搬运处理和不规则边坡土块、岩块处理,为后续的生态恢复做准备,防止雨水冲刷可能导致的土块、岩块崩塌,经治理后矿山边坡植被恢复完好,边坡总体保持安全稳定。根据调查,堆场废石可作为当地修建河堤原料使用,这既解决了当地修筑河堤取石造成的生态破坏,又节省了一大笔原料开支,总体上可行性高。根据遗留采场的特点,采场外围上部均为分水岭,汇水面积较小,故不在上部设置截水沟。其次,对含水层的破坏进行防治。在矿山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采场与周围地势平齐或略高于周围,地下水位与周边一致。因此,基于这一特点,结合破坏的实际进行治理,促进地质环境的恢复。最后,地形地貌景观与植被破坏治理。本次主要通过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工程、地力培肥、植物养护与管理等措施,达到治理植被破坏、改善地貌景观的目的。

3.2生态恢复整治模式

生态修复修复模式的应用必须保证矿山处于道路视线范围内,矿山可见地表面积较大。与新土地整理模式下的矿山不同,矿山底部面积不是很大。当涉及到实际的地质灾害时,范围是有限的。

3.3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单元设计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除国家投入重点、成片、集中区外,多数仍由矿山企业或地方政府承担,按照轻重缓急,根据经济实力,结合环保督察需要,分期分批完成。与建筑、水利等行业比较,具有投资少、要求快、工程量小、类型单一等特点。常见类型主要有堆积物处置、土地植被恢复、挡土墙、拦挡坝、排水沟、沉淀池等,是根据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与规模、影响程度、治理需要等因素设计。工程单元的划分力求简单明了,让一线技术人员及工人容易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六大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土地复垦及矿山生态修复的整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土地复垦是过程,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是目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含水层破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导致矿区水、土质量下降,破坏生物生长生活环境,生物减少、死亡甚至灭绝,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单元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单位工程指工程类型或种类;分部工程指具有独立施工条件和使用功能、效益的工程单元,是在单位工程中按工程部位、结构型式、施工特点等划分;分项工程指按不同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材料、工序和分段的工程,分项工程是构成分部工程的基本项目,又称工程子目或子目,它是最小的工程单元。

结语

随着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实施生态恢复治理成为关键所在。本文就某矿山地质灾害生态修复治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实现全面控制,将矿山地质生态恢复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保质保量完成山清水秀的生态恢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21):222-223.

[2]董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5):254-255.

[3]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9(25):31-35.

[4]曹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9):60-61.

[5]秦鑫,陈洪凯,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综述[J].人民长江,2019(21):74-79.

[6]李志超.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7]耿娇娇,赵志芳,牛磊,等.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矿山开发关系分析——以X省域为例[J].中国高新科技,2020(1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