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吴梦瑶,刘瑾瑜,胡炜凡

武汉工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策略,文章从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探究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社会实践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就业困境

引言

为了更好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析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应该在政策指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难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明确就业难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性因素,从大学生的现实就业困境入手,探究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应对路径。

1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企业招聘数量严重萎缩,招聘形式变化

在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承受巨大的生存危机,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受社会特殊因素影响,用工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不断出现停工现象,但同时还要保证企业员工正当合法的权益,因此无形中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用工需求,使得招聘规模空前萎缩。据时代周报发起的2022春招市场调研可以得知,2022年毕业生拿到录用通知书的比例不到四成。当前的岗位机会远不能满足数额庞大的毕业生需求,供需结构严重失调。另外,很多企业方转为线上面试,也给招聘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在线上招聘,人力资源部门分岗位对毕业生进行面试,应聘学生隔着屏幕进行自我表现,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交流,面试官很可能会忽略去观察一些肢体语言等行为动作因素,从而不利于面试的成功。

1.2就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不少大学生就业难,正是因为就业能力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大学生想要拥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和综合全面的就业竞争力,则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等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但是现实情况中,不少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沉迷游戏、追剧、刷短视频而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到了真正就业的时候,才发现自身就业和工作能力尚有很大欠缺。

2促进高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

2.1政府应出台相关针对性的就业政策

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与整个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宏观的大背景又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客观因素。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针对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并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引导。当前,部分大学生一心想要涌向大城市、涌向高薪岗位,缺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政府要考虑大部分大学生以物质资料获取为主要目的的就业观念,通过政策引导、政策补贴等方式,让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对就业市场认知不够清晰的问题。为了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立足高校,构建出大学生见习制度,让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基层有初步的了解,对工作有着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在就业前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以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在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多种形式的机制,以促进大学就业。

社会上的人才市场有很多,有大量的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大学生求职岗位与市场岗位缺口之间的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的。因此,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与解决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了解人才缺口,并结合地区内的教育系统人才供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要积极进入企业实习,深入一线了解就业环境,掌握就业所需的技能,树立个人对就业市场正确的认知。例如:医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资格,难以顺利地开展实践工作。为此,政府可以根据医学生的实际培养情况,建立就业见习基地,让学生进入工作环境,真实地体验基层工作,引进各种高质量优质资源,变革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实践方式,同时通过就业政策的倾斜、相关部门的扶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就业主动性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学生的身心逐渐成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若只是学校单方面地教导学生在就业应聘中应该怎么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育,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就业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就业教育应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间的朋辈教育,让学生由被动受教转化为主动学习,让他们成为大学教育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就业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进一步正确看待就业,提升其就业主动性。在激发学生主动就业积极性的同时,学校仍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联系,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反馈机制,从而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更好地帮助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从而强化其支持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应聘就业的综合能力,提升其最终的就业成功率。

2.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校企合作是顺应社会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优化就业新模式,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即一种“双赢”模式,学校与企业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开展实训,企业也不会焦虑人才供应问题。校企合作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用人单位和学生更加有效的双向选择,可以帮助毕业生更早涉足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并打磨工作经验。用人单位也可以在与学校的合作对接中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不仅节约了企业招聘成本,也优化了人才发展队伍。

2.4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创新

新时期背景下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但是仍有一些领域,岗位需求不降反增。例如一些互联网、物流、医药等领域,岗位需求依然较大。大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尽快适应就业形势变化,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应当理性分析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迎接挑战,主动寻找就业机遇。此外,除了竞聘就业以外,大学生创业同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直以来,国家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大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现实情况进行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结束语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且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地域选择和寻找工作时间成本增加、竞聘岗位方式变化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加强等。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应当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设置就业期望。自身就业竞争力方面大学生应当加强专业素养,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最后,大学生还应当主动迎接挑战,注重创新创业,抓住就业机遇。

参考文献

[1]胡雪健,卢勃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山西青年,2021(22):89-90.

[2]张沛然,马英改,韩海波.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6):148-150.

[3]雷宏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指导对策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