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电视微波站传输设备搬迁重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浅谈广播电视微波站传输设备搬迁重建

卢科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海南省海口市  570206

摘要:本文根据某广播电视微波站传输设备搬迁重建的案例,介绍了微波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割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验收测试方法,维护建议等内容,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微波站 设计 安装调试 割接 验收测试

一、引言

微波具有集聚成束、高度定向性及直线传播的特性,在无阻挡的视线自由空间进行传输。某广播电视微波站位于山顶,是海南省广播电视微波传输干线的重要枢纽站,承担着传输广播电视信号的任务。

根据政府建设森林公园的相关规划,原微波站需进行搬迁重建。搬迁重建项目涉及选址、可行性研究与立项、设计、施工与安装调试等环节,主要由土建和工艺两部分组成,土建包括微波站机房组成(含铁塔基础),工艺包括微波传输和节目传输及广播发射工艺系统。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微波传输方面的内容。

二、微波链路设计

T1微波站的搬迁重建共涉及4跳微波传输链路:干线2跳(T1微波站-T2微波站;T1微波站-T3微波站),支线2跳(T1微波站-T4微波站;T1微波站-T5微波站)。

设计路由0808

根据《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确定了具体设计方案。

(一)微波传输系统

根据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要求及其它业务发展需求,随着各类业务的IP化趋势,未来微波通信也将是IP化的时代,因此T1微波站传输系统采用面向未来支持IP演进的数字微波系统,并且兼容原SDH的传输系统。

干线和支线均采用IP数字微波设备,具备以下功能:

1、支持多业务类型

在同一硬件平台可以同时提供TDM、Ethernet等业务类型

2、自适应调制

根据天气导致空口环境的变化,能无损地自动调整调制级别(QPSK、16QAM、32QAM、64QAM、128QAM、256QAM、512QAM、1024QAM)。

3、多波道聚合(LAG)

采用n+0模式,即多个通道捆绑进行传输。当微波通道故障或者调制度降低时,降低通道带宽。当带宽低到不足以传输所有业务时,超出带宽范围的业务就会被丢弃。为了保证重要业务的传输,需要设置业务优先级来排序选择要丢弃的业务。

干线跨段距离50KM左右,采用空间分集全室内型,4+0容量配置;支线跨段距离不超过25KM,采用室内室外型,2+0容量配置。

(二)频率规划

采用U6GHz(6425-7110MHz)频段,全频段带宽分别为685MHz。

(三)波道配置

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有关频率分配与使用规则,U6GHz频段的标准波道间隔为40MHz,收发频率间隔为340MHz,整个频段共分为8对40MHz频点。

在自适应调制方式开启的情况下,全室内型产品目前能支持的最高调制方式为1024QAM,最大可以提供305.35Mbps的净空口速率;室内室外型产品目前能支持的最高调制方式为2048QAM,最大可以提供344.3Mbps净空口速率。

(四)电路传输质量指标

设备在最坏环境条件下应满足的指标为:BER=10-6、可用性(AR)≧99.999%、总衰落储备电平≧30dB

(五)微波传输设备

1、调制解调器

环境条件变化时,自适应调制能从QPSK到1024QAM的8种调制、编码方式中选择传输条件允许的最高调制方式。也可固定调制方式,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收发信机

(1)发信机输出功率:在6GHz、40MHz带宽、1024QAM调制方式条件下,应达到+30dBm或以上。

(2)频率稳定度:≤±5ppm。

(3)接收机噪声系数:≤6dB。

(4)自动发信功率控制:具有ATPC功能,ATPC控制范围≥20dB。

3、天馈线系统

(1)配置水平、垂直双极化高性能天线。

(2)具有抵抗250公里/小时超强阵风的能力。

三、微波传输系统安装调试

安装调试包含天馈线系统、室外单元(ODU)等室外部分和收发信机、室内单元(IDU)等室内部分。具体如下:

(一)安装天线、馈管、波导、室外单元(ODU)。

(二)安装、固定设备机架,接入电源空开。

(三)收发信机、室内单元(IDU)上电试运行。

(四)确认设备软件版本、运行状态、告警信息。

(五)布放同轴电缆、尾纤等线缆。

     由于室外部分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务必做好天馈线接口的防水保护和ODU室外单元、同轴电缆的防雷接地保护。

四、微波传输系统割接前期准备

为确保割接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注意做好制定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一)记录T1微波站旧址设备的性能数据。

(二)割接人员提前到位,熟悉割接流程、相关操作。

(三)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设备硬件故障。

(四)确保站内供电等其他配套设施工作正常。

(五)清查设备备件、专用工具、测试仪表。

(六)搭建T1微波站新址与旧址之间的微波临时链路。

为有效缩短因割接所造成的链路中断时间,我们预先在T1微波站的新址、旧址之间,搭建了一条临时链路,用于贯通T1微波站新址、旧址。

临时链路如下图所示:

当完成T2微波站-T1微波站的割接后,干线微波业务路由为T2微波站-T1微波站(新址)-T1微波站(旧址)-T3微波站,从而保证业务的正常传输,即临时链路能确保每一跳割接结束后微波链路的全线贯通,可极大减少割接过程信号停传时间,并确保某环节出现问题时可快速恢复链路传输。

五、微波传输系统割接

按先干线,后支线的顺序进行割接。以T1微波站为例,具体割接步骤如下:

(一)T2微波站-T1微波站(旧址)方向设备下电。

(二)T1微波站(新址)设备开启收发电平,调整T2微波站-T1微波站(新址)方向天线。先调水平方向,再调俯仰方向,确认最优角度后固定天线。

(三)配置T2微波站-T1微波站(新址)的4+0业务,开通链路。

(四)监测链路性能,确认状态正常。

割接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严格按流程执行,双人配合,互相监督。

海南广电传输网是以微波链路作为干线,光纤链路(租用运营商)作为保护的传输环网。通知运营商在微波传输系统割接期间对光纤传输链路加强监测,并禁止相关的工程施工和线路维护,确保传输链路安全可靠运行。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避免割接过程中下雨、打雷天气对高空作业带来的影响,申请割接的时长可以适当增加。

六、微波传输系统验收测试(以T2微波站-T1微波站为例)

依据《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工程安装及验收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微波传输系统的链路传输指标进行测试,出具验收报告。

链路传输指标测试主要包括:天馈线系统驻波比,收发信机的收、发功率,SDH业务性能,以太网业务性能。

(一)天馈线系统驻波比

1、测试方法:

(1)关闭T1微波站-T2微波站这一微波链路的所有收发信机。

(2)拆除T1微波站天线软波导到室内单元(IDU)的连接件。

(3)安装测试转接头到软波导上。

(4)校准测试仪表。

(5)将测试仪表对接转接头,测试天馈线系统驻波比。

2、测试仪表:Anritsu MS2027C

(二)收发信机的收、发功率

1、测试方法:

(1)收电平测试:

1)确认测试指标的收发信机所在通道。

2)通过微波设备网管登入T2微波站,关闭相应收发信机发电平。

3)拆除T1微波站收发信机收端到滤波器的射频线,将测试仪表连接射频线。

4)通过微波设备网管打开T2微波站收发信机发电平。

5)测试T1微波站该收发信机收电平值。

(2)发电平测试:

1)确认测试指标的收发信机所在通道。

2)通过微波设备网管登入T1微波站,关闭相应收发信机发电平。

3)为保护测试仪表,加上30dB衰减器后,将测试仪表连接收发信机发电平口。

4)通过微波设备网管打开相应收发信机发电平。

5)测试T1微波站该收发信机发电平值。

2、测试仪表:Anritsu ML2437A 

(三)SDH业务性能

1、测试方法:

(1)将测试仪表与T1微波站7-1口(STM-1)对接。

(2)通过微波设备网管登入T2微波站7-1口(STM-1)。

(3)对T2微波站7-1口(STM-1)内环:即7-1口(STM-1)通过微波链路环回T1微波站。

(4)对测试仪表进行SDH VC4设置,开启SDH激光器进行测试。

2、测试仪表:VePAL MX300

(四)以太网业务性能

1、测试方法:

(1)将测试仪表与T1微波站1-5口(ETH)对接。

(2)对T2微波站1-5口(ETH)用LC-LC尾纤环回:即1-5口(ETH)通过微波链路环回T1微波站。

(3)开启GE激光器进行测试。

2、测试仪表:VePAL MX300测试仪

七、后期维护建议

微波站搬迁重建完成后,对于值班员而言是全新的机房、技术、系统,值班员需尽快熟悉周边环境、机房布局、系统设备安装位置及相关操作流程和规程等内容,确保微波链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一)值班员应尽快掌握新址机房外电中断后,柴油发电机启动,配电变压器停电、送电等相关流程和规程,确保供配电系统运行稳定。

(二)关注防雷、消防安全设施的工作状态,保障微波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微波站地势较高,容易遭受直击雷、雷电感应的影响,需做好设备的防雷接地。

(四)完善系统技术资料,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

(五)安排设备厂家针对系统、设备、维护操作等内容对值班员进行培训。

八、结语

本次微波站搬迁重建的各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了微波链路功能完整,传输指标符合标准要求。此外,建设单位、业主单位之间积极配合,相互协同,解决了搬迁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保证了整个搬迁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GY/T 5031-2013,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

[2]GY/T 5092-2016,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线路勘察设计规范[S].北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

[3]GY/T 5032-2012,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工程安装及验收规范[S].北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