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企业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的经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4

汽车零部件企业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的经济分析

邓刚

重庆建设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54

摘要:

产品研发速度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之一。通过搭建敏捷研发机构、抓好敏捷性产品实现过程、夯实产品实现管控机制、培养敏捷性研发人才队伍、建立敏捷性评价机制等方法建立和实施敏捷研发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降低产品研发的组织成本、管理成本与产品成本,为企业打造竞争优势。

关键词:汽车  竞争  敏捷研发  经济分析

一、问题提出

(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充分竞争时代

中国汽车产业历经产品、渠道的争夺,走向品牌的塑造,早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在充分竞争情况下,汽车产业内所有的资源都已积极调动,垄断已是一种奢望中国汽车产业产销量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大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处于完全充分竞争时代,中国汽车产业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逐步集中,但在集中度上应对竞争速度、力度明显不够。二是品牌影响力弱,典型表现就是一旦合资、外资品牌下探,自主汽车产业生存空间立被明显压缩,市场份额显著下降。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没有完全自主掌握,受制于人情况突出,当前海外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负面影响明显体现。四是市场恶性竞争加剧。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向中高端突破困难,在中低端却恶性竞争,以成本和价格为唯一手段的竞争严重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整车牵引,自主发展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走出了一条逐步壮大的艰苦路子。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竞争力提升,实现多元化发展;企业系统管理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提升;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加速融入全球化格局。但是,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优秀企业相比,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零部件企业整体基础较差,长期投资严重不足,滞后于整车的发展。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该问题俨然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三是长期处于低价值领域,高技术含量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力、质量力、市场力缺乏,不能支撑整车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四是状态长期存在,集中度不高。

(三)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企业零部件企业在研发能力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发投入逐年增长,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得以突破,在研发能力建设上引进来走出去取得明显进步。但是,面对竞争,面对外资合资的挤压,与世界先进企业对标,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品研发上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远未达到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缺少长远的企业技术战略规划。二是等级制管理思想依然存在,僵化的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三是追求短期效应,存在买来主义,忽视核心技术和能力的漫长积累及沉淀。四是参与市场竞争慢半拍,研发敏捷性不足。

上述问题,带来企业研发效率低下,研发协同性差,支撑敏捷研发的信息化手段不足,基础技术、核心技术以及能力方面知识积淀不够等问题。

二、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速度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市场,市场机遇稍纵即逝。企业必须拥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速度意味着竞争优势,意味着比较优势,意味着领先。速度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之一。

敏捷化理念作为一种能解决企业速度问题,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新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创新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是企业的寿命,产品研发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引入敏捷化理念,实现企业研发的敏捷化,是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重要课题。研发的敏捷化,将推动企业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以更短的研发周期以及更低的设计成本,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夺取客户,为企业打造竞争优势。敏捷研发是敏捷性概念在企业研发领域的延伸和运用。研发的敏捷性是指企业产品实现过程中,面对快速、多变、复杂、不确定性的环境,通过优化组合企业研发所需的各种内外部资源,快速响应以及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市场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

汽车零部件企业亟待把敏捷研发理念贯穿到研发的全过程,统一对敏捷研发的全员认识,牢牢把握了企业敏捷研发的深刻内涵。有别于软件行业的敏捷开发,汽车零部件企业敏捷研发的内涵是:企业敏捷研发是为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赢得速度竞争优势,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为核心,以快速实现自我调整,迅速集聚内部和外部研发资源为支撑,以广泛使用敏捷研发工具和方法为手段,以响应和满足客户以及市场持续不断的需求、规避不确定以及不可预测的风险为目标,确保企业产品实现过程短周期、快速度、高可靠、低成本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企业敏捷研发的核心要义是快速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敏捷性、集成性、知识性、信息化、模块化、协同性。

三、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一)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目标分析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敏捷研发能力,其主要目标是:

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研发管理体系。优化产品研发组织架构、业务结构设置,积极构建以核心技术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发展为驱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全生命周期研发管理体系,夯实研发价值创造功能。其重点在于基于对标和竞争,开展面向客户、面向成本产品项目设计,快速推出满足客户、赢得市场竞争的产品。

探索建设科技创新生态链。构建从理论研究、基础技术研究、实验室研究、工程化、市场验证、持续跟踪并优化升级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其重点在于进一步发挥企业既有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集聚内部和外部研发资源。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生态系统。请进来走出去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与高校、科研院所、主机厂等开放合作,联合外部优势资源成立创新联盟,打造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其重点在于抓好科研课题研究以及产学研团队的理论指导支持内部理论提升水平,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以整零协同为核心的企业合作共建。

构建多维科技人才矩阵。实施科技人才建设战略,积极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创新团队等。推进多种激励方式,稳定培养提升人才能力,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推动科技人才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

(二)敏捷研发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构建企业网络化的信息平台。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当着力构建1231企业网络化的信息平台:一个基础平台,即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两大体系,即标准化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三大系统,即用于产品设计的研发创新系统,以ERP为主线,以生产计划、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为核心的协同运营系统,以协同办公为基础,BI为最高应用的协同管理系统。一个门户,即综合信息展示平台和用户单点登陆入口。

构建数字化产品开发平台。企业应当倾力打造信息化产品研发平台,实施以CATIA、CAXA、PDM等为代表的三维设计、数字加工、工艺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等软件系统,实现产品样机数字化、分析虚拟化、产品样机数字化制造。基于共享的产品开发平台,助推企业提升产品开发质量,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

构建敏捷化的产品研发组织。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的特点,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企业应当将内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采取了强矩阵的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的产品研发组织结构,最大程度的体现产品研发的速度优势。

着力打造敏捷化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优势资源,在建设敏捷研发能力上着力打造敏捷化的知识型员工队伍。企业应努力形成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并运行有序有效,集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了员工培训培养工作并卓有成效,以非行政人才成长通道为核心畅通了知识型人才成长渠道,以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为载体着力打造研发人才队伍的协同性、敏捷性。

采取积极的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策略。一是坚持以市场导向、知识集成、敏捷化、柔性化为目标,大力开展产品研发流程再造。二是基于汽车行业IATF16949质量管理思想,积极开展项目管理实践。三是以共享和集成导向,着眼于短周期、低成本、高效率,探索构建了联动性的产品研发模式。四是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发挥了研发绩效管理对敏捷研发能力建设的杠杆作用。

(三)敏捷研发体系建设成本收益分析

1、组织成本分析

在运营顶层设计上,一是要根据企业自身定位,把企业的使命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并以此作为牵引企业发展的龙头,实施目标管理,将目标落地实现。二是作为汽车产业产品供应商,要以满足市场,服务和响应整车企业客户为宗旨,导入项目管理。因此,要秉承少、短、精的运营理念,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目标管理基础上融合项目管理,构建介于强矩阵和弱矩阵之间以效率与效益双向集成的 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凸显敏捷性的产品开发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机构对行政机构变动影响小,改革小,避免了再建立专门机构。同时,也可以实现多个项目组协调运行,项目资源可共享,有效控制组织成本。

在产品开发方面,要以产品项目为中心,产品实现为主线,以灵活的工作组、项目组模式存在,按照管理层级建立工作组+项目组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工作组是对客户和市场实施快速反应的功能集合团队,项目组则是在工作组统筹下,以客户产品开发项目为重心,体现内部敏捷性的具体项目工作小组。项目组成员按照业务职能从各行政业务部门选出的业务人员,项目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存在共性,互相联系,同步进行,不需要选拔专业的项目人员开展工作,也不需要投入更多的项目资源。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同一客户不同项目资源共享,实施多项目推行,节约了成本。

2、管理成本分析

新产品开发流程上,要基于汽车行业IATF16949质量管理思想,从产品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在客户和市场的拉动下,持续不断地优化产品研发流程,构建以产品实现流程为基础流程,规范设计变更管理、产品特性管理、产品安全性管理、产品失效模式分析管理、产品试验管理等专项流程。产品实现流程阶段划分在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的同时满足与客户同步,并将其它专项流程明确以支撑产品实现流程,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产品开发流程需求,实现与主机厂的同步开发,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凸显研发敏捷性,有效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同时,新产品开发应该实现多项目并行实施,同项目多阶段并行实施,这种并行工程的实施,节约了产品开发的人工成本、资源投入成本及时间成本。

项目管控机制上,始终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目标,全过程监控项目,追踪项目问题,并建立快速响应及问题升级机制,将问题分类管理,有效规避项目风险,提升产品开发质量,降低了项目问题管理成本及产品质量成本。

3、产品成本分析

在充分竞争下的汽车行业环境下,重点在于基于对标和竞争,开展面向客户、面向成本产品项目设计,快速推出满足客户、赢得市场竞争的产品。因此,在满足客户的需求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通过分析研究产品制造及其相关过程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部分成本,运用DFC开展面向成本的设计,以达到最低成本的设计。而研发的敏捷化,将推动企业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通过产品设计、材料运用、技术提升等研发手段,以更短的研发周期以及更低的设计成本,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夺取客户,为企业打造竞争优势。

同时,通过敏捷研发体系的实施,要在现有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实施VAVE等研发项目,根据市场及不同客户的需求,分析现有产品特点,分析产品功能,对产品针对性的变更,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和服务价值,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敏捷研发体系建设评价机制分析

在评价内容方面,重点关注敏捷研发的快速性、精益性、柔性化、高效性。快速性评价主要评价产品研发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考察产品开发速度、响应市场以及客户的速度、产出研发成果的速度等。精益性评价主要评价产品开发设计的成本管控情况,评估研发投产产出效益,考察研发管理的精益水平。柔性化评价主要考察产品开发平台化建设情况,重点考察模块化产品开发能力。高效性评价一方面考察产品研发的持续改善水平,另一方面考察研发人员团队协作性、高效率产出科研成果的能力。

在评价工作实施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借助客户的二方审核开展敏捷研发能力的敏捷性评价。零部件企业每年接受主机厂的二方审核多次,同时在开拓客户过程中还接受主机厂全方位的供应商准入评价审核多次。企业应抓住二方审核的机会,积极开展研发管理敏捷性评价工作。二是借助认证机构的三方监督审核开展敏捷研发能力的敏捷性评价工作。虽然三方监督审核的重点是符合性,但企业在迎审准备过程中借机开展评价工作,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三是开展专项评价。企业应主要根据既有的研发流程,对照检查敏捷性水平情况,针对具体产品项目采取复盘方式进行总结分析。

在敏捷研发能力敏捷性评价持续改进方面,企业应建立一系列的表单、流程,采取了综合的工具和手段开展持续改进工作。如全过程产品项目问题履历表、过往问题不良问题专题收集、专题分析,产品敏捷研发经验教训上升固化为企业经验数据并纳入经验数据库管理等。针对发现的问题,产品研发团队按照PDAC循环,开展整改提升工作,经过评审后纳入经验数据库管理。

同时,企业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敏捷研发体系建设的成果应用机制。对企业而言,敏捷研发能力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低投入、快产出、高产出。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在应标准化、专利和科技成果方面设置管理机构,配置相应工作人员。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应积极推行技术经验标准化、知识产权标准化。创新与保护同步,在规划新项目时,同步规划和布置相应的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加强科技项目的统筹规划,提高立项的科学性;强化科技成果申报和转化,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率;开展科技成果评选和奖励,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四、结束语

敏捷研发体系建设,能有效提升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实现产品研发的快速性、高效性,有效控制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使研发过程实现低投入、快产出、高产出,增强企业的研发和市场营销活力,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然而,敏捷性产品研发在汽车行业未普遍得到应用,敏捷研发对所需要的经营运行环境、推行手段和方法、相关管理措施等有较高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尤其是企业敏捷研发能力建设以及评价,有别于企业研发能力整体评价,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同时,如何将使敏捷化理念在汽车行业得到有效、系统、规范的渗入及应用,以促使整个汽车行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提升,也是需要持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蕾.广泛应用敏捷开发的分析与研究[D].同济大学软件学院,201804.

2  刘舒翔.论敏捷开发方法[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3  龚艳萍.吴岳红.范四兵.制造企业的敏捷性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5期.

4  周春阳.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7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