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3
/ 1

尿蛋白质检测是肾部感染发现与防治的关键方法之一。尿微量蛋白由肝内产生,尿液中浓度降低,肾小球出现疾病后,含量才会出现异常,所以尿微量蛋白可以用来辅助诊断肾功能损害。一般情况下,在健康的成人尿液中排出蛋白质总数约为(0.08±0.024)g/24h,可包括少部分来源于肾小球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以及由肾小管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如Tamm-Horsfall蛋白质及一些肾脏衍生蛋白等,以常规方式检查为阴性,但在一些特殊生理状况下也可发生短暂性增高。当肾脏发生肾小球、肾小管损害时,尿蛋白常出现异常增高现象。故采用对尿蛋白的有无、蛋白质浓度的多少及其蛋白质组成的分析测定,对于肾功能疾患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确定都有着重要意义,以下是有关尿白蛋白的治疗及临床测定应用方案。

尿蛋白的检查:对尿蛋白定性的检查方法也比较多,目前在医学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法和干化学试验条带法。①磺基水杨酸法又名磺硫酸法,基本原理是生物碱试品在酸环境下,酸和阳离子与蛋白质融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本法操作简单,对敏感性较好,尿液中的白蛋白、球蛋清、糖蛋清、本周蛋清等都可为阳性。缺点则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可致反应结果出现假阳性。②加热醋酸法,原理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或煮沸使蛋白质变性并沉淀。本方法的影响因素较小,且结论可信,是目前对尿蛋白定性检验最可信的方式。但缺点则是敏感度稍低,操作也较复杂,且无法规范。③干生化试纸带法,由于尿液自动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尿蛋白干燥生化试纸带法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检验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用试带膜块将指示器溴酚兰的过氧负离子和尿液蛋白质氨基酸中的氨基置换,使指示器的黄黄变成了黄绿色或青绿色,颜色改变的幅度和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浓度的一定比率。该技术简单、快捷且适合大量的检验,不足之处是敏感性较低,对血液中的球蛋清、粘蛋清和本周蛋清均很敏感性,并易受血液pH盐类成分、药物和蛋白质浓度等因子干扰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尿蛋白定检验:目前使用的尿蛋白定性检验手段,一般包括了双缩脲比色法、比浊法和染色结合法等三大部分。24h尿蛋白定性是目前试验室中最普遍的蛋白质定性手段,其技术上不受尿液总量的干扰,但留取尿量时能否精确地反映蛋白质定量的计算结果。24h尿蛋白定量法对鉴别正常和轻微异常的蛋白尿敏感性较差,当病人尿液中含有较多蛋白的时候结果比较准确。24h尿蛋白>3.5g,是肾病综合征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蛋白电泳检测:蛋白电泳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蛋白质分子量大小区分尿蛋白组成成分,以鉴别蛋白质的来源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尿蛋白质盘状电泳是目前常用方法。对一些特殊蛋白,如本周蛋白,常采用乙酸纤维素膜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方法。尿蛋白电泳对肾小球或肾小管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尿微量蛋白检查:尿微量蛋白指尿液中部分蛋白质的排泄呈亚临床水平,正常确定性的定量指标不易检出的一个疾病过程。如果尿液中存在微量蛋白,可表现肾功能系统和机能的轻微或早期损害。临床上尿微量蛋白测定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所致的早期肾上腺功能变化,有着重大的治疗意义。常规测定包括速率散射比浊、放射性免疫学、免疫学电泳、固相含量荧光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性测定等方法。①白蛋白(Alb):Alb是能通过肾小球滤出膜的很小的一类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几乎全部都被重吸附。但因为肾小球滤出膜的电荷选择屏蔽功能,在一般条件下尿液中的浓度变化很微,但一旦肾小球滤出屏障破坏,Alb的过滤弃率就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率,尿液中的Alb显著增加。所以,Alb已成为了医学上肾小球滤出膜破坏的主要指标。②β2-微球蛋白(β2-M):β2-M为细菌膜上(红细胞、滋养层细胞外)的相容抗体的一部分。易进入肾小球滤出膜,并基本上全由近曲小管重循环。在肾小管疾病时期,尿β2-M值增加显著。临床治疗上,β2-M的测定结果,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活动性肾盂肾炎,肾脏用药和重金属性损伤,以及肾移植排斥等均具有重要治疗价值的。③α1-微球蛋白(α1-M):α1-M较易透过肾小球等体积滤出膜,且绝大部分被附近细管重吸附并溶解。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时,α1-M重呼收功能障碍,尿中浓度明显增加。临床科学上,α1-M为较早期表达于近端肾小管病变中的标志蛋白质。④转铁蛋白(TF):由于TF较易透过肾小球基底层,当肾小球滤出膜的电荷或机械屏蔽破坏时,都会引起尿液中的TF增加。TF是一个较Alb更早、也更灵敏地反应了肾小球滤出膜损伤程度的标志性蛋白质。⑤视黄醇结合蛋白(RBP):RBP更易透过肾小球滤出膜后,在近曲小管中被重吸附并溶解。在肾小管损伤时期,尿中浓度明显增加。RBP比β2-M,表示对肾近曲小管的损害比较敏感性。⑥糖基因(THP):THP由肾小管的髓袢在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细胞间融合并产生。在正常人尿中的浓度基本固定。在肾小管严重损害时期,尿THP浓度可出现很大改变。在各种类型慢性肾脏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THP浓度显然下降;但在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小管酸中毒和肾移植排斥等症中,尿THP浓度显然上升。⑦免疫球蛋白G(IgG):由于IgG不易通过肾小球和滤过作用,尿中量极微。当肾小管损害严重时,尿液中IgG也可能增多,其水平与疾病严重性有关。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样肾炎,糖尿病型肾病或部分肾小管间质疾病在累及肾小球后,尿IgG水平均不同程度增多。⑧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质(FDP):正常人尿中并不含有FDP,但尿FDP的存在预示着肾内的血浆凝固和纤维蛋白溶系统现象,或表明有炎症反应的出现。若血、尿FDP值均显著增高,常表明有肾外毛细血管内凝血现象,即由肾部高凝状态所引起的深静脉血栓。若尿FDP值增高,血FDP正常,则表明肾小球内血凝固,多见于各种增殖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