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乡村道路规模测算方法——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3

平原地区乡村道路规模测算方法——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郭晖1,潘照勋,2

1.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2.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乡村道路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受到了国家、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乡村道路和城镇道路在规划方法和建设模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针对乡村地区的道路建设需求规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南通市通州区的乡村道路规划为例,提出了平原地区乡村道路规划思路以及规模测算方法。

关键词乡村道路、平原地区、规划方法

乡村道路占我国公路通车里程的80%以上,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乡村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对于城市道路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乡村道路与城镇道路在结构、规模以及需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乡村道路体系的研究较少,乡村道路的建设较为随意,尤其是对乡村道路规模的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文以平原地区的乡村道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合理的规模,以期实现供需的平衡,为乡村道路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1、乡村道路现状特征

1.1乡村道路分类

根据村庄道路的功能和需求,乡村道路可以分为通村道路、村庄内部道路以及田间路;村庄内部道路又可以分为村庄干路、村庄支路以及宅前路。通村道路需要满足城乡客运、镇村公交或校车的通行需求,在条件具备的路段适当增加车道、增设港湾式停车带等;有需求的地区,可设置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通村道路是联系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通村道路,机动车需求较高,按照四级公路的标准建设,双向两车道,路面宽度不低于6米。村庄主路是联系村庄设施点、安置区的主要通道,尽量满足小汽车双向通勤需求,道路路面宽度建议6~8米。村庄支路是各村组之间的联系通道,满足单向通行的要求,路面宽度建议4.5~6米。宅前路主要是户与户之间联系通道,主要是满足人行、非机动车、小型农机器械的通行需求,路面宽度建议2~2.5米。田间路主要是满足耕作中人行以及农用器械通行的需求,路面宽度以3~4米为主。

1:乡村道路宽度建议标准

通村道路

干路

支路

宅前路

路面宽度(m)

6~8

6~8

4.5~6

2~2.5

1.2平原地区乡村道路特征

平原地区一般地形较为平坦,湖泊、水塘、水沟是平原地区较常遇到的障碍,地形对于道路的限制不大,线路较为顺直。道路建设主要考虑两点之间直接连线,村庄干路直接穿过村庄核心区,后期居民点的翻建基本沿路建设,由于缺乏必要的退让,对道路后期拓宽改造带来了难度。乡村道路建设规划的实施,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而乡村道路建设适合的规模缺乏相应的研究。乡村道路规模过小,连通度低,不能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道路规模过大,占用用地指标,也会带来投资的浪费。

1.3乡村道路规划存在问题

(1)主体不一,缺乏整体统筹协调

目前,很多乡镇都组织编制了一系列与乡村发展相关的规划,并针对城乡综合交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是由于组织规划编制的部门不同,同时受行政体系的分隔束缚,导致信息方面的不匹配等较多问题,主要包括各行政单元规划缺少协调导致道路衔接出现偏差或等级断面不匹配、编制年限不统一导致部分规划滞后、部分乡镇对乡村道路不重视在规划中未予以明确引导等问题。

(2)重城轻乡,乡村道路缺乏体系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进入下半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速。与此同时,农村道路建设不断加快,但随意性强、缺乏体系,未对乡村空间发展实现有效引导。除二级以上公路外,目前乡村道路路面宽度以3~5米为主,等级体系不明晰。造成村庄道路宽度不一、分级不清晰的原因除了建设时序、资金的影响以外,主要在于受“重城轻乡”思维惯性,并未对乡村道路建设进行深入理性思考,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标准,地方规划各行其是。

(3)串联性差,缺少与乡村功能和产业布局的良性互动

对于一些平原地区的乡村来说,乡村的特色资源总体上散布于外围,现状通达性较差,主要体现在现状乡村道路与旅游、村庄布点、城镇空间的联系不紧密,资源点与城区、各资源点之间缺乏贯穿性通道。随着乡村二三产业不断发展,乡村货运交通需求日益增加,货运交通与生活性交通混行严重。且加之目前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较低,宽度较窄,不能满足货车的会车要求,货车的反复碾压也使得道路破损严重,养护压力增大。

2、乡村道路规模测算

2.1乡村道路布局原则

目标导向,以“畅达、便捷、活力”为道路建设目标,对接上位规划以及周边各乡镇道路建设需求;建立多规数据库,进行多规融合协调,形成城乡主干道路体系一张图和城乡公交网络;探索本地化乡村道路模式;理顺道路与功能、产业空间的互动关系。

多规融合,树立“多规合一”思维,梳理落实各相关规划内容,协调各规划之间矛盾。对接发展,充分对接镇村布局、产业布局等乡村发展内容,形成良好功能互动,支撑乡村快速发展。乡土导向,跳出“城市”思维,着眼乡村自身需求,突出城乡特色差异,突出乡村道路的乡土特质。

2.2乡村道路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道路规模和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内的节点数、道路连通程度以及路网变形系数。区域内节点数是乡村道路规模预测的关键因素,乡村道路联系的主要节点除村庄布点外,还需与二产、三产相融合,统筹考虑旅游节点、城镇空间、相关资源点等要素。道路连通度反映道路的连通状况,体现路网的结构特征;其值为1.0时路网为“树”状结构,节点间多为2路连通,道路将节点单线串连;连通度为2.0时,节点多为4路连通,路网结构为方格网状;连通度大于3时,节点多为6路连通,路网结构为三角网状,对于乡村道路而言,连通度大于3的情况较少。路网变形系数是指道路的非直线系数,为各节点之间实际线路的总里程与直线总里程的比值。

2.3乡村道路规模测算

乡村道路规模的合理性,是指交通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下道路的配置,合理也是相对的。针对平原地区,乡村道路的规模受域内的节点数、道路连通程度以及路网变形系数的影响,因此,在编制乡村道路规划时,可利用连通度法,结合用地面积,测算村庄道路的规模。道路规模L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N路网连通度;N——区域内节点数;A——区域面积(km2);ξ——路网变形系数。区域内节点数的确定:为保障道路网的覆盖率和通达深度,满足居民出行的实际需求,本研究以行政村和较大的社会居委会作为路网规模测算的最小需求节点,并考虑一定程度的网络化要求。道路连通度:结合片区的路网结构特征,确定其取值。路网变形系数:对于平原地区,路网变形系数ξ可在1.20~1.30左右取值。

利用连通度法可计算得到道路总规模,除去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规模,可得到村庄道路的规模,包括通村道路、村庄干路以及村庄支路,宅前路由于不通车,不在此范围内。

3、案例分析——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3.1通州区概况

南通市通州区地处江苏省东部,西部环拥南通中心城区。处于江苏省沿江城市发展带和沿海城市发展轴的交汇区域,是苏中苏南门户。全境水绿网络密布,生态环境良好,土地平坦。通州区紧靠黄海和长江,内部河网密布,坑塘密布,植被种类丰富。村庄分布呈现出南部密度较大、北部密度较小的特征。村庄肌理呈现沿路临水建房,布局分散均质。

通州区现状乡村道路网均质化现象突出,道路等级区分不明显,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引导性不足。部分区域连接性道路和乡镇主要干道通行能力明显不足,建设标准有待提升,除了等级公路外,早期建设的4米以下村庄道路不能满足公交车、农用设施通车需求。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村民对于提升道路建设标准的意愿强烈。

3.2道路规模测算

使用连通度法测算通州区村庄道路的规模。根据上文可以得到连通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N——路网连通度;N——区域内节点数;A——区域面积(km2);ξ——路网变形系数。

区域内节点数的确定:包括乡镇、街道办、行政村、自然村,此外还有公路运输枢纽、车站、旅游景点等其他节点重要的客货集散地。

在连通度参数的确定方面,考虑到通州区域各级节点网络化需求较高,重要节点需多路连通,而且乡村公路联网要求相对较高,确定路网平均连通度为2.0~2.2。

对于路网变形系数的考虑:鉴于通州主要是平原地区,综合考虑地形分布和公路技术等级要求,通州的路网变形系数ξ在1.20~1.30左右取值。

利用连通度法可计算得到各镇道路总规模,除去二级以上公路以及镇区道路规模,可得到村庄道路的规模。经过测算,道路总里程应达到2554km,村庄道路规模达到851km。

3.3规划方案与校核

结合通州区的测算规模并细化至各乡镇,按照道路现状保留、等级提升、规划新增的方式,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优化调整,并将规划道路的规模与分镇测算结果进行校核。以通州区十总镇为例,提升乡村道路网络密度,干路主要是加强与省道、县道等干线的联系,加强北部村庄东西向之间的联系;支路只要是增加与周边村庄的联系,对于跨河需求高的区域,增加跨河通道。

1:十总镇乡村道路规划图

规划方案初步形成后,需要进行对接以及校核工作,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初步方案形成后,与各个乡镇进行对接,结合学校、医院、市场等设施的布局,完善村庄道路方案,形成全域乡村道路一张图;:规划过程中与规划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多次校核,对主干交通体系、村庄道路方案进行完善,两校两审,形成最终乡村道路体系方案;将村庄道路体系与城乡主干交通体系融为一体,加强村庄道路与主干交通体系的衔接,融入城乡主干交通体系,形成城乡道路交通一张图。

同时,道路建设应避免“城镇化”建设趋向,注重乡土气息的打造,针对不同等级道路断面和建设指引。村庄干路路面宽度建议6~8m,双向两车道,两侧预留慢行空间;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面等形式,水泥面层厚度不低于15厘米。村庄支路路面建议4.5~6m,有条件区域预留机动车两车道空间;路面材料与干路相同,结合需求,设置照明亮化设施。宅前路宽度建议2~2.5m,以满足慢行需求为主;路面选用地方天然材料,做出多种形式,体现乡村气息和地方特色,面层厚度不小于6厘米。

4、结语

由于乡村道路建设时间较早,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现阶段的乡村道路建设大多存在着规模偏低、体系不完善、连通性差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平原地区乡村道路特征的基础上,以连通度法为主要方法,对平原地区的乡村道路规模进行测算,以期达到乡村道路合理化的供应。以通州区为例,介绍了在乡镇的实践,以期为同类型地区的乡村道路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乡村道路规模合理性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课题,连通度法重点考虑的是区域面积、区域内的节点数、道路连通度以及路网变形系数等要素,不能体现道路饱和度对规模的影响,后期随着大数据领域的不断深入,可对模型进一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文涛,马骁,崔应寿,等.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农村地区公路网规模预测[J]. 交通运输研究,2022,8(1):12-18.

[2]栾翠霞. 关注乡村居民出行方式的乡村道路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3]赵紫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道路供给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4]王富强,谢艳,王敏军. 基于国土系数法的江西省普通国省道合理规模测算[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