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网络,凝聚模块,从大单元教学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建构网络,凝聚模块,从大单元教学开始

杨中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站在学科的角度,把一个概念、一个命题、一个章节做为整体通盘考虑,跨学段、跨年级、跨学科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的知识系统,使课堂内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形式多样一种教学思路和授课方式,它是从章节教学发展到单元教学,进而发展到大单元主题教学;由于大单元教学容量大,教学要既要尊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就要关注知识的系统化,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结成网络,形成模块,以便更好的迁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大容量;网络化;模块化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目标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结构合理的具有多种课型的教学设计。但是基于目前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本文的“大单元”不是强调跨学科、跨学段、综合性的“大单元”,而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教学“单元”,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我们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展开教学,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开展的“再建构”,它不是简单的重组,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单元,形成“单元组”、“信息块”……,此据设计课堂,开展教学。

二、大单元教学实施几点建议

(一)情影导入网络化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数学知识结构“内化”而来的,因此,塑造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物质基础”就是有效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时,在情景导入中,就应注重原有的知识网络,原有知识的网络稳固,生长点扎实,新结的网才扎实有效,才有活力,也便于记忆与检索。

(二)知识的探究归因化

数学学习的根本在于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目标。学生只有理解一个熟悉的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公式或法则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才能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成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并发展到全新的科学结论,从而找准数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发展点--数学模型的建立,让学生进一步优化对数学知识本质属性的丰宫理解。

    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章时,从单元教学的角度来设计时,可分析如下:全等三角形是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要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那就看它们是否完全重合,显然,操作困难;另外还可从它们的三组对应边、三组对应角是否相等来判断,六组条件较多,是否都要具备呢?我们就从研究一组、两组、三组……这样顺序开始;呈现知识发生进展的顺序,自然而然,有逻辑、连贯地展开,学生就知到为什么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而“边边角”却不能判断两三角形全等的理由了。

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尤其在大单元教学下,要经历一个教学重建过程,而教学重建首先突破的是教材重构,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连续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时,是先认识数学对象的外部特征,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然后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动态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抽取并全面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从而达到掌握并应用新知的最终目标。

 (三)知识的巩固网络化

    大单元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知识的网络化;数学知识是非常系统的,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许多新知识.每个数学单元相互渗透和融合,具有特定的知识规律,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数学思维方法.通过基本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对于九年义务段学生来说,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完整性,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脉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 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数学知识有着纵横之间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重在让学生把握住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起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善于思考和发现的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挖掘知识横向间的联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知识之间的转化,达到由此及彼的目的,从而对知识的形成及结果进一步升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知识的章节模块化

在知识小结时,要注意构建认知网络,形成知识模块;它既是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整理形成模块,一方面便于识记,需要更易于提取,另一方面,分析问题时做为一个单元参与其中,很好的解决了思维容量溢出的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知识模块中的“生长点”,由“生长点”衍生出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处理好单一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

从大单元复习角度看“圆”一章,就是研究圆及相关性质和应用,首先从现实物质中抽象出“圆”这一几何图形,对“圆”给出定义,将基本图形“点”、“线”、“角”放入圆中,就有了弦、弧、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于是就有了研究对象;通过圆的对称性我们得出圆的基本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主是研究点与圆、直线与圆;而圆的应用,主要是学习正多边形与圆、弧长、扇形面积的计算等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状模块。

三、结束语

大单元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方面精心设计;建构知识模块就是要把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得这种结构稳定、区别于其它结构、可利用;建构模块的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在建构中,要分析教学内容的本质也要关注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