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与发展思路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山西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与发展思路探索

郭垚成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0)

内容摘要

位于晋南地区的山西翼城,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是唐尧故地,是晋国古都。山西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从翼城花鼓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以及现代发展三个方面入手,促使让这门民间艺术更广为流传。

【关键词】翼城花鼓 艺术特色 发展思路

一、山西翼城花鼓的历史沿革

(一)翼城花鼓名称的由来

"绕城西北东南走,处处皆闻花鼓声"这句民谣将花鼓艺术发展至今的历史状态以及花鼓的受欢迎的程度等现状很直观地反映了出来,而民间至今对于这一“翼城花鼓”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不同版本。其中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击打花鼓时舞姿造型动作均较为优美,花样变化也随之较多,花鼓亦因此而得名。第二种是依据我国有些地方花鼓上都经常刻画着一些寓意着吉祥美好的祝福的几何花纹图案,因此后来就把带有这种几何花纹装饰图案的鼓称为花鼓。第三种是因为一些民间艺人们在表演花鼓时,有许多头戴着大红花,身穿着大花裙等装扮,而由此得名。总之这三种说法到目前也并没有史料的记载依据和科学分析论证,尚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二)翼城花鼓的组成形式

1.家族式

在本人调查走访暨田野采风及考察的工作中,对翼城花鼓的非遗传承人杨生汉老先生家进行走访时了解到,他及全家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打花鼓,面传心授,一直延续并流传至今。

2.村社式

在翼城县,每个村社都组建有各自表演风格的民间花鼓队,演员年龄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七八岁儿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都可以表演花鼓。为了更加方便的区分,很多地方村社都很习惯地在"花鼓"两字前加上自己村社名称,如杨家庄花鼓、武池乡花鼓等,现在农村花鼓乐的表演形式已多以村社式演唱见长,乐器伴奏都直接由乡村大队组织管理,逢年过节时由大队来组织乐队排练。 

3.家族和村社融合式

随着农村花鼓艺术的持续发展,花鼓其他的组成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同家族间通过花鼓形式的相互传播交流沟通已成为未来中国花鼓艺术发展演变的一条必然趋势,所以也就渐渐形成了翼城县这个以支系家族传授技艺为主,同时村社文化大交流融合为辅的组织形式。

(三)翼城花鼓的历史流变

相传早在中国唐代时期,翼城就已经开始有打花鼓的一段相关史料记载,在史书《翼城县志》卷中记载着一个有关杨家打花鼓的这样一段唱词:"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花鼓打的热烘烘。"这段唱词是被后人刻印在的一个大木牌板上,此大木牌板被民间用来祭祀,供奉在了杨家祠堂,木牌下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但却令人痛惜的情况是此木牌已于公元1937年间被侵华日军放火给烧毁,由此可见,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开始有花鼓形式的记载。

据相传,明朝万历初年李太后原是今翼城县西关人,在其父亲去世后再次回乡探亲祭祖,恰巧这天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在街上便观看了诸如踩旱高跷、扭旱船、大头娃娃、舞狮、打花鼓等众多民俗社火节目表演,其中特别对翼城花鼓的精彩表演表示大为称赞,于是当场就下赏给花鼓艺人三千两的银子,后人为纪念这位李娘娘,特立庙祭之。

到了清代后期以至民国年间,翼城的花鼓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用于庆贺许多重大节日仪式和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重要表演节目,早在清朝民国廿十六年所修编的《翼城县志》"礼俗卷"中,就有明确记载到,当时的节日活动为翼城花鼓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指导方针政策的影响支持下,花鼓艺术已几乎遍及到了县城周围的各个基层村社,花鼓艺人日渐受到各界群众普遍关注与尊重,翼城县还组建起了民间文工团,开始整理、挖掘、创新发展翼城花鼓,并且编排了节目《工农大联盟》,多次外出参加比赛以及进行表演,并收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前往接见。

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社会对于新艺术产生的积极期望程度也是在逐步普遍地提升,这无形中也是激发起了国内外各方面学者、艺术家的对于学习整理、创作翼城花鼓产生了浓厚热情,翼城县北关小学花鼓队成立,一时便涌现生产出的许多新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现在的翼城花鼓可以说已是成功打出了娘子关,走出了国门,名震于海内外了。

二、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

(一)翼城花鼓的乐器与道具

翼城花鼓主要的演奏所用乐器是花鼓,由演员现场击打并表演,同时它也被作为各种舞蹈表演使用的道具。刚开始的表演形式就只是一人一鼓,随后就逐渐发展演变成出现了一人身挂三鼓、五鼓和七鼓表演,甚至有九鼓。在建国后又迅速发展成了多人多鼓,男女皆可同时表演花鼓。三鼓一般是由一个头鼓、胸鼓和肩鼓构成;而五鼓通常是在原三鼓的基础上再加设了另外两个的腰鼓组成;七鼓是指在五鼓的基础上再多加的两个腿鼓;而九鼓又是指在七鼓的基础上再加了两个小腿鼓。

在上述这多种花鼓乐器中,作为演员主奏乐器用的仅有头鼓、胸鼓、腰鼓和腿鼓,演员利用每个鼓大小不同之间的高低音差,打出不同风格迥异的乐曲。领奏乐器名称是大苏锣,亦称其为花锣,它是在整个花鼓舞表演中是主要地起着指挥的作用,它有时也是会被加入到整个表演队伍中。辅助伴奏乐器是呆锣又或称手锣,作用是烘托气氛。花扇与彩绸帕都是女苗子常使用的表演道具,过去表演用的是花扇,现在更多时候用到的都是带花边的彩绸扇,绸帕则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大小的彩绸帕。鸡毛扇与拨浪鼓是小丑表演用的道具,鸡毛扇是类似于三国诸葛亮所用的一种羽毛扇,拨浪鼓是给小孩玩的一个日常玩具。抬杠,鼓手上杠子时用的一个道具,是用桑木制作而成的,杠上是用黑白胶带裹成长菱形的样式。

(二)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

行进表演形式是旧时在庆祝某一种重大活动节日的形式。整个队伍的表演过程,先由其中一只大苏锣作指挥,若干支小呆锣队依次排开在大苏锣左右两侧,做辅助和表演的作用,烘托着演出现场气氛,花鼓队紧随其后,根据整个表演节奏快慢起伏变化情况而交替进行表演,鼓点一般用五流水,曲牌节奏起伏均较低缓,表演队行进中身后通常还有跟随着小丑或数名女苗子进行表演,在人山人海的欢呼声中前进。

广场表演是由舞者站在一个事先准备的小型露天广场上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有下面三种演出的类型,一是舞台上配有数名小丑和女苗子,演员道具相互的协调和配合,走出各种表演路线与摆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造型,这种表演艺术形式应变性会比较强。二是配器不上场,只是以花鼓群鼓交替上场,此种舞台形式动作干脆利落,情绪激昂澎湃,一般表演时长在五分钟左右。三是还有其它许多带有一些特殊的技术技巧和表演方式的表演,踩着高跷板上的表演、杠架子上的表演等,这种形式难度大,杂技性强。

舞台表演中分有表达喜悦情感的表演和叙事性的情节舞蹈,其中第一种是根据表达的内容,设计一些舞蹈画面如《丰收锣鼓》等;第二种是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编舞如《工农大联盟》等。

三、翼城花鼓发展思路探索——翼城花鼓进入高校舞蹈课堂的必要性

目前翼城拥有精湛技术的花鼓传承人已经多半为老人,随着其年龄水平的增长,已经基本上不能坚持从事热情激烈的花鼓技术表演,这可能就可能导致了部分技艺传人流失,产生花鼓技术表演退化、后继技艺无人承接的危险状态,所以希望通过课堂专业学习让部分花鼓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进行系统授课讲学,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可以掌握翼城花鼓的一些基本表演技巧,拓宽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让山西舞蹈专业的学生感受自己家乡本土的文化艺术,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同时,高校还需要提高对于翼城花鼓的创编能力,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就曾原创舞剧《花鼓王》,选取最平常的祠堂作为背景,将人们祭鼓,打鼓等场景搬上舞台,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弘扬了山西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帅.舞蹈生态学视域下翼城花鼓的初探.中国民族博览.2020,(2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