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由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书法由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变

张哲 ,孙伟钰                                                        

华大学书法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作品》中以当代技术下的艺术品作为出发点,阐述了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于作品中的体现。机械复制使得艺术品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表达者的表现力。笔者针对本雅明提出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在书法发展中的体现和转变进行思考探究。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书体演变;书法风格;审美观

   人类对美的感知是受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所影响的,影响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便是生产手段。艺术品的存在过程本身就受限于历史,机械复制时代的复制作品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仿佛丧失了原作的“光韵”。

一、膜拜价值的递减

初期的文字甲骨文具有实践服务的记录功能,此时的文字本身和形成过程不仅仅是种行为的记录也是对行为的一种指令,人们因未知而赋予文字一种神秘的效力。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需求,人在未知时需要指引,文字便是被需要某种具有指引功能的神秘力量。因此文字的神秘感与当时社会礼仪融合成为一种现象,这一点在西周时期尤为明显。当时的礼乐文化和文字的浇注方式,以及文字的用途和当时的文字本身所呈现出的秩序感相互表里,从西周时期所留下的文字痕迹与时代记录可知,社会的需求会极大的影响艺术风格取向,技术手段极大的约束艺术的表现。

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中期的《史墙盘铭》和晚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作品与甲骨文时期以整齐、对称这类简单造型方式不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文字本身的表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主动表达的地步,并且文字的意味更加明显。此时的文字整体风貌具有浓重的庙堂气,这和当时文字的应用和成字方式密不可分,即常用在钟鼎、礼器、乐器之上,使得文字本身带有强烈的装饰意味,这种审美体现也直接影响了西周之后的书写表达。

春秋战国直至秦代,因当时政治分裂的影响,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文字的实用性至此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因政治分裂而导致的地理分裂,加上当时文化交流手段的限制,书法的地域化也随之出现。另一方面,秦国相对完整的保留了西周文字的传统。进一步整合形成了点画均匀,结构整齐的“秦篆”,文字的演变是逐渐生发而成的,秦代的书风应以《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为代表,而后世所翻刻《峄山碑》与秦篆的本来面貌相差甚远,书法作品的面貌当与时代的整体风貌互为表里,即书法的时代性。

“书同文”政策的推出使得中国文字得到了空前的规范。结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文字样式的统一和点画结构的严谨,与当时的政治诉求相合,此时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书法风格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文字的表现上可窥一二。

而后至汉代,汉承秦制,小篆仍被视为最权威,最正式的书体。非当时之高官立碑,本文内容不可用篆书,例如《袁安碑》、《袁敞碑》皆为汉之高官。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书体本身的差别对待。至东汉时期隶书风格多样,“一碑一奇”标志着当时虽然在书体的运用上受政治的限制,但在书法风格的表达上由书写者主动发挥。另一方面“蚕头雁尾”这类装饰性用笔的应用,标志着人们对书法本身的表现进入到了主动审美的阶段。

此时,文字的社会功能已在政治表现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书写者的主动审美表达。“人类的感性认知方式,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汉代末年一部分文人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到草书当中,也标志着文字由最初的膜拜价值向注重书写过程的展示价值的转变。

魏晋至隋唐期间,隶书逐渐被书写更为快捷的楷书、行书等书体所取代。此时的书家用心老庄,留意玄学,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风流韵籍。此时的书作的膜拜价值已由早期的神秘、礼乐转而为书写者个人情操的体现。所谓“文以载道,以书焕采”,此时对待书法作品以“词翰双绝”、“书文并茂”的价值评定向注重作品本身逐渐转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此两者的界限并不明确。书体自身的演变至唐代已基本完成,唐代又将法度在各个书体上提现到极致。至于宋代笔法的传承脉络的中绝,书家学习书法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因其书写表达技法的限制加之受社会风气时代审美的影响,其书法审美也发生了转变。宋人在学习前人的书迹的同时注重彰显“己意”。最终形成“尚意”这一独特的时代书风。宋代的“尚意”书风为明清时期的“情绪化”大草直接或间接的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因人们的居住场所发生了变化书法也由原来的书斋、手札走向厅堂条幅。展示空间的变大、书写工具的变化、文字用途的转变,书家的创作面临着前人所少有的境况,因此造就了一批以大尺幅创作为能的书家。   

至此,书法的膜拜价值减小,而展示价值因空间的增大而放大。又因其独特的社会环境使得当时的书家尤其注重个人的情绪表达,声嘶力竭式的表达方法被大量的投放到书法创作之中。为了更好的表达情绪,甚至牺牲了部分点画形态上的完整性和点画质感所体现的厚度,例如:徐渭、傅山等。书法的展示价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清代碑学兴盛,也只是在技法表达上有所不同。

二、展示价值的提升

时至当代,展厅是否改变了传统的书写逻辑?相较于古时,图像时代的优势是能够使复制的书法作品高度接近于原作。使得本来及其小众化的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从而大众化。书法艺术走入大众,大大促进了研习书法人群的数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有高原显高峰的文艺发展的观点,这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但另一个方面,书法不等同于纯粹的技法、图像表达,观者须了解其文本内容和内在的人文精神,从而将时代与作品本身联系起来,才能使得作品更加丰满且具体。影印版作品大多经过人工处理,拉伸、调色。势必会造成原作风神的缺失,难以将原作的风貌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影印使得书法图像化,其表现力和内在人文之美收到了极大的局限性。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便出现了书法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同质化”。一部分人将“阉割”之后的书法推向具体化、图示化。将西方点线面的观念运用到书法作品当中来,大大的增加了视觉效果,同时书法本身所应该蕴含的人文之美随着形式的丰富而削弱。但机械复制于书法来讲不应该被放在对立面,从视觉感官出发,其可以作为丰富书法表现的手法之一。通过现代手段将原本只在方寸之间的作品放大,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如若将西方中世纪大教堂中雕塑作品的局部放大,其呈现的样式多为整齐匀一的图示排列,而中国的书法篆刻作品经放大后神气愈足,这是西方视觉表达手法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作品的用途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本的以文本内容为核心,即“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到现在的注重书写本身,以作品表达为核心。人们对书法的审美兴趣也随之发生了转移。1.淡化了书写本身的实用性,而注重汉字造型、形式的可能性。2.由原来以书仪的庄重、书写人本身的“道德”为核心的敬畏式的品读,到现在浏览式的评论、批评、审视式的浏览。观者的心态和品读角度发生了变化。

三、结语

“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变。印刷技术使得书法图像可以根据需求放大、缩小。虽然小字不是大字的缩小,大字也不是小字的放大。但经过人工处理过大小的书法可以营造出全新的视觉感受。古代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并非将大字作为主要记录载体。而因现代展厅需要,激发了书家对大尺幅作品的创作,在一定意义上便已经超出实用范围转而注重视觉表达。书法走向纯视觉化的表达,可以极大挣脱传统书仪的束缚、形式的处理、书写载体的选择、文字形式的表达等都极大的丰富了书法的表达。

同时通过从作品的现场处理、后期处理的角度出发,经过色彩调整、光线对比度的调整,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以上只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思考机械复制时代对书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德)W·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