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胡远卓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财政局  湖南省株洲市

摘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已经实施有四十余年,这四十余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逐步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迭代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在中央大的方针政策及疫情持续、反复的压力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此,业主单位可以从工程造价入手,通过对造价的全过程介入,实现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的目标,以此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鉴于此,文章针对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各阶段管控措施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控制

1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意义

选用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的项目管理承包商,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方案优化、选择合适的合同方式及条款、实施阶段降本增效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实现建设工程全寿命成本最低。

2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投资决策阶段

尽管投资决策阶段并不是主要的成本支出阶段,但却包括了建设项目的策划及经济评价,是整个建设项目的基础和前提,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十分重大。

项目策划包括了项目的定义、定位和系统构成。是对建设项目的性质、用途、规模、标准等进行概念性阐述。我们应当对项目进行“有无对比”,即通过计算有这个项目与没有这个项目两者投入与产出的不同来提供决策参考。此外,对于项目规模应当短期与中长期远景相结合,项目建设标准应当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项目决策的合理性、科学化。

政府大多数的建设项目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这些项目是没有收入或产品价格因涉及民生、国家稳定、安全等因素受到管控,收入有限无法弥补其成本,需要政府进行补贴才能保证维持经营的。因此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时有必要从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角度出发对建设项目的设置费及维持费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对工程项目进行财务(经济)分析与评价,对项目的投入产出、项目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

2.2设计阶段

在工程造价管理的三项原则中:以设计阶段为重点、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均与设计有着重要的联系。技术指标是设计的综合反映,经济指标又是技术指标的体现,可见设计阶段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控制造价的重要阶段。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主要采用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是指按照经批准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限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中,工程的使用功能不能减少,技术标准不能降低,工程规模也不能缩减。但在实操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初步设计概算审批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由于工程项目需要按一定的程序与步骤分阶段进行实施,在设计上一般体现为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在造价上反映出的是工程计价的多次性: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议书阶段对应的是投资估算,初步设计阶段对应的是工程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应的是施工图预算,在发承包阶段对应的是合同价,在竣工阶段对应的是竣工结算。

设计概算在造价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非比寻常:它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任意突破;是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和贷款合同的依据;是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依据;是衡量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合理性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的依据;是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依据。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容易将估算与概算混为一谈,用估算代替概算,这样对于概算的不得任意突破便成为了估算的突破,这是成本逐级控制环节的缺失,对于成本控制自然是不利的。因此对于概算文件的审查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出现设计环节生搬硬套。某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地点在湖南,设计单位为华南沿海地区某公司,设计公司在设计时采用沿海地区的荷载与规范导致结构部分经济与技术指标异常高于原类似项目,又因限额设计便擅自降低装饰装修部分档次与标准且未采取优化措施,直到预算评审时才暴露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实施进度与效果。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介入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是设计阶段关于设备、材料的选用。材料、设备费用在项目建安成本中通常所占比重为70%左右,所以,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选用也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确实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减轻施工操作强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材料、设备市场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各类材料、设备名词概念层出不穷,让人难以分辨。类似的项目、同样的实施条件、需要达到同样的使用功能,仅仅因为主材选用的不同导致成本的大相径庭。

因此在设计经常性、通用性项目时应当制定统一标准和模式,在对材料、设备选用时,应当注意选用技术成熟、经济合理的通用产品。其次,可以考虑对常用大宗的材料、设备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可以甲供材方式计入造价,由总包单位负责损耗控制并在合同进行约束,以此种方式来降低采购成本,确保建设质量。

2.3发承包阶段

发承包阶段主要是对于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策划,这两者的好坏、成功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实施及结算。

通过主动控制与事前控制相结合,采用针对性强的招标及合同条款,合理划分双方权利与义务,将潜在的矛盾、风险提前约定解决方式,对于切实维护甲乙双方合法风险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4项目实施及验收阶段

实施阶段是建设项目实现的过程,是管理、控制、协调工作量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主要是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力度。例如对进场的材料、设备、构配件进行检查、检验确保与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一致;对签证变更尤其是隐蔽工程严格把关;对实际施工工艺、工法与施工方案是否一致进行监督。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优秀企业管控措施对建设项目进行精细化、全面成本管理。建设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应当至少包括:目标成本、合约规划、动态成本和成本优化这四大部分。

现阶段我国建设项目由分部分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建设项目组成,预算编制的过程也是按照上述内容逐级编制而成,那么成本就可以容易的拆解为科目。目前我们的成本管控目标还停留在总投资不超概算的阶段,为进一步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我们可以对大型、限额上的建设项目建议建设单位及全过程咨询单位将预算评审后的各分部分项金额作为目标成本来进行控制。

目标成本确定后,我们需要以合同为口径进行对目标成本进行拆解,将目标成本控制科目上的金额分解为具体的合同。合约规划也是制定项目招投标计划的基础,根据合约规划编制年度或月度招投标计划,并根据合约规划分解的目标成本,控制合同价。

由于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总是在动态变化,那么成本就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要根据实际进度对已发生成本、待发生成本进行动态跟踪比较,及时掌握项目成本情况,避免超支。

由于一些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跨度长,或容易遭受外部环境干扰,因此一旦出现科目超支,我们应当遵循的步骤是首先对科目内的清单项目进行设计和成本上的优化,如果确实不能满足,则需要对其他科目进行优化,将其他科目的额度归集到超支科目中,除非遇到可调整概算的情形,否则无论如何均不应突破概算。

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工作,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这里我们要重视竣工图的作用:竣工图是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竣工图给出的工程隐蔽部位的高程、走向等重要信息,是后续维修、保养甚至新开工项目的参考依据。由于竣工图是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实际绘制而成,因此作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其进行确认、核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2.5后评价阶段

项目完成并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对项目的目标达成情况、过程执行情况、投后效益情况、项目建设过程重难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查找项目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做好复盘,为后续项目的实施积累经验,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为实现全过程造价管理效益最大,我们就不能仅仅将其局限于对实施阶段施工现场的造价控制,而是应当让其充分参与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决策、设计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是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减少或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