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力城镇化路径下我国城乡规划的应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基于智力城镇化路径下我国城乡规划的应对研究

孙宁

370983198802194258 山东青岛 266109

摘要:在时代飞速发展中城镇发展也不断提升日程,面对这样的形势城市规划工作也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城乡规划的转型大方向将坚持“以智驱动,创新发展”的智力城镇化内涵进行规划与设计。研究思考此方面内容,是以推进我国城镇化朝着“正确健康”“平稳创新”的方向发展为根本目的,同时也为新时期的我国城乡规划行业的工作开展提供点滴助益。

关键词:城乡规划;智力城镇化;创新发展;策略应对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创新运用,是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新定位。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符合现代农村发展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了辩证法分析事物发展的基本功能。当前我国城乡呈现发展失衡现象,需要在“三农”问题上找到正确举措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尤其要重视现代城镇与乡村的协同建设。

1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城乡发展不均衡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机会。当前,很多的乡村青年都愿意到城里来工作与发展,这也导致了乡村的空虚。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当前社会发展主要特征,城市和乡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城乡发展中,城市与乡村有了更多的交集,二者更加密切,城市就业机会多,能帮助乡村年轻人实现人生价值,也增加其经济收入。如果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就不利于乡村的振兴发展,进而将严重影响城乡规划设计合理化开展。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利用率不高是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镇用地的扩展工作需要有付出相应的土地使用资金,这笔资金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来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随意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但实际的建设项目有限,导致一些土地被搁置,没有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优势与作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城镇建设建筑单位随意扩大建设规模,盲目开发新区,出现新区多、发展差的局面,导致新区经济水平不高,新区发展落后,没有对城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影响城镇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周边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往往重视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没有对小型土地进行规划以及利用,导致小型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1.3偏偏重开发建设设,轻轻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链接城乡发展的城乡结合部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区域迎来了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发展模式的问题。从梳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的现状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和建设“重开发、轻环保”的情况比较普遍。体现在一些城市为了发展房地产业,对林地、河湖、山地资源破坏比较严重,没有把生态环境放到优先和首要位置上。二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不严格问题。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存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不严,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基层环保部门的监管手段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排放污染物等行为。三是环境污染问题。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和垃圾污染三个方面。我国每年排放大约365亿立方米废水,其中工业废水占了约70%。土壤是大气、水体、固废等环境污染物迁移、滞留和沉积的场所,也是净化环境的过滤器;土壤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物污染和交通污染。

2城乡规划的策略应对

2.1低影响的环境冲击,构建安全、智慧、和谐的城乡文明关系格局

良好的城乡生态空间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保护农业生存空间和生态资源,保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具有遗产价值的历史文化,为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因此,尊重自然和生态文明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在城乡规划的实践中,规划管制应重点保护农业和生态用地的合理使用,省域层面的规划需明确各类各级保护区的限制和禁建区域,按照各种管制类型,落实到空间管制内容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措施进行统一管制,确保区域内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以低环境冲击为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力度,降低强度的同时增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将人类文明融入生态文明的载体中,让生态空间更好更多地承载公众可活动可了解的生态空间,构筑起“人地”智慧的友好环境,共同维护好城乡共享的大自然财富。

2.2水土保持空间

水土保持空间主要是土壤侵蚀、地质脆弱以及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风险较高,一般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在水土保持空间规划上,首先应当限制人为活动,比如取土、取砂、采石等,避免对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其次要进行综合治理,包括但不限于植树造林、封山等,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

2.3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

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秩序实现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增加土地收益,保证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年检制度实现以证管地、用地,对城镇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征收、出让、管理,确保建设规划用地能够有效发展、调控,进而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需要依法履行论证土地开发可行性、承办建设用地征用等审批等等管理职能,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积极与乡镇政府合作论证共同开发土地。同时,需要规范供地,加大力度审批管理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不仅需要明确法律规定,还需要做好划拨工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划办理农用地专用,根据项目件划拨、使用,若是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土地建设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协议出让的土地,其金额不可低于国家规定价格。为了落实项目,保证开发资金,城镇建设用地可以通过预售出让金方式进行建设,审批权限和流程需要符合规定。此外,需要对集体土地以及行政划拨土地进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乡镇驻地内的一些集体用地可以根据其价值以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隶属于集体的土地可以由乡镇政府负责统一回收处置,收益也是归属乡镇政府,用于政府建设乡镇。

2.4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振兴农业,但不能只谈农业基础,需要的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建设农村百业兴旺的共同富裕道路。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明确了要建设美丽乡村,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准,保护农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产品。农村发展需要通过城乡融合解决农业人才的不足问题,为此,可以由村委会与城中科研单位进行人才合作,由乡镇政府牵线搭桥并提供政策扶持,利用有关科研成果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产量。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打通二者的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可以通过发展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政府提供退税补贴政策,扶持城市的多元产品下乡,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推动企业到农村建设生产合作社,吸纳农村外流人口回乡创业,开发附加产业,丰富农村业态。

结语

城乡规划的转型应对之举仍在继续,希望传达出的转型策略及理念思路能够对全体城乡规划工作者的研究与设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凯.中国城镇化的基础空间[J].小城镇建设,2014(12):16-19.

[2]杨丽英,王红梅,谢芊芊.国土空间规划下产业转移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格局重构——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为例[J].城市观察,2021(6):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