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技术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30
/ 2

行为干预技术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韬婷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 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  探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开展行为干预技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段到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为对象,以数字号(1~92)形式随机分设组别,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例数46例。选择行传统干预技术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基础上,选择行行为干预技术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以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率和护理满意率为判定指标,对不同方法应用后取得的效果分析。结果  在比较生活质量评分中,较对照组,观察组数据评分结果更高(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率是15.20%,高于观察组的4.34%(P<0.05)。结论  予以老年冠心病患者开展行为干预技术护理,效果佳,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有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行为干预技术;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症的发生多因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而引发血管闭塞或狭窄,以胸痛、心悸和胸闷等为主要症状表现[1]。伴随近几年社会人口发展愈发高龄化,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一定程度提高了老年冠心病的发生率。另外,研究发现,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多存在腰膝酸软现象,加之病症迁延期长特性,能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在干预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专业护理的重视,对行为干预开展酌情施予。本文以我院接收的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对象,探究行为干预技术护理应用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段到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为对象,以数字号(1~92)形式随机分设组别,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例数46例。在对照组中,有26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72.52±2.14)岁,选取范围61~84岁;病程(5.63±0.24)岁,选取范围2~9年。观察组中,有27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年龄(71.49±2.16)岁,选取范围61~85岁;病程(5.52±0.25)岁,选取范围2~9年。病例差异小(P>0.05)。

1.2方法

选择行传统干预技术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营养状况和心理状况观察;心电监护实时监测,并予以患者吸氧处理。另外,在面对患者时保持亲切和蔼态度,积极主动和患者对话交流,对冠心病的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与用药指导。

在基础上,选择行行为干预技术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1)心理行为干预加强:受多因素影响,包括用药、病情和病程等,患者心理状态复杂多变,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干预予以加强,除了要和患者亲密交流、密切沟通外,潜移默化地对健康生活的必要性知识进行传输,通过对其心理行为的规范,充分缓解患者抑郁、焦虑和紧张心理的同时,保证对患者开展护、救工作时其也能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加快病情转归。(2)不良行为干预加强。在冠心病专业救、护工作中,抽烟和饮酒等行为均属于不良行为典型,不但会使患者机体病情加剧,而且还会对病情转归带来阻碍,故而,专业干预的开展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抽烟、饮酒的危害性,并对戒烟、戒酒的价值予以介绍,督促患者对日常行为加以规范,并自发形成戒烟、戒酒意识。另外,若患者存在戒烟酒困难情况,护理人员应予以劝导和安抚,通过及时和患者家属对话沟通,取得家属信任与配合,对患者日常行为共同监督,从而能对抽烟、饮酒行为发生率降低。(3)用药行为干预加强。因冠心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发作反复特点,因此,患者需遵医嘱长期监测用药,而部分患者因思想偏差因素,易出现私自停药、换药等行为,使病情转归受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私自减药、停药和换药等行为的危害性,介绍遵医嘱用药重要性,通过严格规范用药行为,能提高机体用药效率。

1.3评价标准

    干预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选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进行,量表项目包括社会能力和临床症状、情绪状况和活动能力,各项目评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选择SPSS25.0工具,输入数据,卡方检验、t检验分别对用率指标、评分指标表示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检验,0.05为检验基准,P<0.05差异大。

2结果

2.1对比生活质量评分

    在比较生活质量评分中,较对照组,观察组数据评分结果更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生活质量评分(,分

组别

社会能力

临床症状

情绪状况

活动能力

对照组(n=46)

59.75±5.34

60.72±6.22

51.25±3.80

60.24±2.77

观察组(n=46)

68.74±4.23

69.85±7.60

68.88±5.28

68.65±3.71

t

8.950

6.305

18.381

12.319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对比并发症率

并发症率统计,对照组、观察组所占比分别是15.20%、4.34%,较前者,后者所占比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并发症率[n(%)]

组别

乳头肌异常断离

栓塞病

乳头肌生理功能异常

心室壁瘤

并发症率

对照组(n=46)

1(2.17)

1(2.17)

3(6.52)

2(4.34)

7(15.20)

观察组(n=46)

0(0.00)

0(0.00)

1(2.17)

1(2.17)

2(4.34)

2

3.079

P

0.079

3讨论

数据统计发现,近年来老年人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发病群体,而且该病症的致病因素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特点,和不良饮食习惯、抽烟及缺乏运动等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4]。而且,老年者受年龄因素影响,其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导致其免疫力与抵抗力减弱,加之老年者缺乏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我保护与自我管理意识差,能使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提高,如冠心病等。基于此,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开展护理干预时,应加强对各种行为规范的重视度,实现对冠心病的综合防治。

行为干预本身是一种新型干预技术类型,要求护理人员充分利用“行为手段和行为方法”[5],通过专业评估和密切监测患者机体行为变化水平,在对饮食行为干预和不良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和用药行为干预等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保证机体日常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及完善,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栓塞症状和心室壁瘤、乳头肌异常断离和乳头肌生理功能异常等病症的发生率,促进疾病转归。在本次研究中,以我院接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为对象,经上述阐述总结可知,相比传统干预技术方法护理的开展,行为干预技术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并发症发生降低,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予以老年冠心病患者开展行为干预技术护理,效果佳,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有较高安全性,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欣,贾丽芬.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理疾病患者睡眠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1,38(9):4.

[2]张玲玲,吴凤霞.认知行为干预对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康复率的影响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2.

[3]赵喜云,栗明,聂冬辉.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引导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9):4.

[4]张玉珍.改进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2.

[5]朱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