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筋与经脉的联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6
/ 2

浅谈经筋与经脉的联系

曹坤燕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经筋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由于经筋与经脉同属经络系统,且人们对经筋的研究较少,经筋与经脉虽然联系密切,在生理、病理及治则也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不能够完全统一,因此,通过分析比较经筋与经脉的异同及联系,探讨二者临床辨证论治思路中的不同,对完善经络辨证模式和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筋;经脉;经络

经络是人体生理功能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具有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作用。络脉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等。经筋属于经脉的范畴,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联缀百骸, 维络周身,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经脉运行表里,出入脏腑,经筋则连缀全身的骨骼,维系联络周身,各有定位,具有运行气血, 营养周身, 协调阴阳的作用。经筋所行之通道,多半与经脉相吻合,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1]]。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在生理、病理、诊疗方面的关系与异同, 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 以及推动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将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

  1. 生理

经筋起于四末,盛于溪谷,结聚于关节,上至躯干头面,大筋附于骨,维筋维系诸筋,经筋协调舒缩,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

经络则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是织物的经线,是主干,是纵行而长者。就经络的功能而言,也可以说同“径”,有路径之义,是指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主要通道[[2]]。络则是织物的横线,横行而短,是经脉别出的分支,交错布于全身。《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可见,经脉是藏在经筋之中的。

经筋与经脉有这种依存关系。经脉中支而横出的络脉有泌其津液气血,以濡养经筋及其相联的筋肉机关的作用,而经筋有着藏护卫经脉,促进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的作用[[3]]

  1. 病理

经络主运行气血,经络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气血运行和盛衰的异常。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虽中无有孔,不运行气血,但是经筋之中却着蔵有经脉,尤其在关节部位,经脉与络脉皆要行绝道而浅行皮下,绕过关节,再复入经筋之中。经筋痹痛就必然要影响经脉与络脉。尤其是关节部位,经筋皆属于节,是经筋附着之地,更是筋肉活动中的应力损伤点,而经脉与络脉又都在关节处浅行穿出,再复入潜行于经筋,故经筋与络脉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在关节周围尤其如此,且经筋对络脉的影响更为明显。

从病理角度分析,经筋痹痛会卡压经脉,造成经脉不畅,气血失调,就会出现虚实交错的病证。经筋反复劳损,反复结筋而形成条索,坚紧地卡压在与其交错的经脉之上,使之不能正常地运行气度,造成上实下虚的病理与症候。

在病因方面,两者相同,外感诸邪,如风、塞、湿等邪气,也是引起经筋异常的原因之一。外伤、虫咬更是经筋首先受病的原因,甚至七情不调,也是造成经筋功能失调和易受损伤的内在基础。《素冋·经脉别论》指出:“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故《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再三强调并总结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五劳即经筋活动过度,经筋过劳则使受力点,即腱附着于骨端的应力点因牵拉受伤。这种痛好发于筋腱附着的高突骨面上,出现疼痛和不适,这属于经筋疾病,经筋对骨面骨膜长期的、强力的牵拉会损伤骨膜,使骨膜剥离,骨膜下出血、滲出,这是强力伤骨的表现[[4]]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常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同样,劳伤导致经筋附着于骨突处络脉损伤时,也会出现局部的出血和渗出。

  1. 治则

经脉与经筋相互关联,故在治疗上亦相互影响,虽然,两者在治则上不同,但它们的相互关联使我们在治疗时,不能不相互兼顾,协调为用。

经脉主运行气血,它常受脏腑之气盛衰的影响,其推动力有强有弱,故治之有补泻之别。经脉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尤其风、寒、湿邪侵入脉道壅塞不通。经筋损伤发生病理变化时,亦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脉的通畅,阻碍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临床症状[[5]]。《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大经不通的关键。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索压迫,这就是“解结”法。“解结”是古代一个重要治则,也是一类针法,但在目前的中医、针灸、骨科、筋伤诸教材中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针灸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是解除引起气血痹阻的器质性原因。只有在脉道通畅,气血周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挥其他针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不盛不虚,以经调之”的作用。解结法属于泻法,以破而散之的决闭之术,使其气血通畅下行,这是调整经络气血的前提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气血辨证。经脉上若没有经筋横络盛加卡压者,一般不会患病,即使为病,其病亦轻浅,故病可自愈,或稍加调治即能痊愈。反之,若有横络卡压,使经脉闭阻,在结筋病灶点以上,气血郁滞泛滥,结筋病灶点以下气血虚少,其病必难治。此时必须审视横络所在,用“长针”、“锋针”等粗壮有力,针端有刃的锋利针具,如凿冰解冻决堤通闭一样,疏通结络。当气血流行,而后病可除,疾可调,这就是解结之法。

其中许多久病不愈的疾病,并非不可治愈,而是治疗方法不当而致。其中未及时解结、决闭,加之治疗不分先后缓急,是造成“结筋痼痹”、“深邪远痹”的重要原因。正如《灵枢·剌节真邪》篇所指出的,已有经筋横络盛加于大经而致闭结不通者,应首先采用解结针法,使经脉通畅,气血周流,然后再补虚泻实,调整经气,方可奏效。

4.总结

通过对经筋与经脉的异同点在生理、病理上及治则的比较,了解到经筋与经脉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经筋与经脉在生理及病理上的差异性,得出两者在治疗疾病伤的不同。首先需要解决经筋的病变,因为经筋为器质性病变,经脉受到经筋的卡压会造成经脉闭阻,影响经脉的循行,从而引发疾病。经筋疾病的治疗原则为针至病所,采用解结法,解除筋结病灶点,因经筋病变位置较深,故采用长针、锋针等坚硬且长的针具;经脉疾病的治疗原则为气至病所,在治疗疾时,采取补虚泻实的方法,针刺十二经脉的腧穴,以到达通经活络的目的。因此论证经筋与经脉的不同,探讨二者诊疗手段,对于探索构建临床中更完善的经络辨证模式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19.

[[2]]曹昺焱,饶毅,庄威,姜美驰,肖京.经筋实质和治疗应用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04):6-9

[[3]] 梁宜,方剑乔.《灵枢》经筋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08,49(6):488-490

[[4]]曹昺焱,饶毅,庄威,等.《灵枢·经筋》中痛症病因的探讨[J/OL].针灸临床杂志,2022(06):90-93[2022-06-28].

[[5]] 罗容,叶勇,钟峰,章薇.择“筋”穴疗筋病探微[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04):5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