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郭晓英 ,王丽

乐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乐山市61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儿7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其入院的先后时间将其分成各有35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患儿依从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观察组较高,对照组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价值较高,可推广。

关键词 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工作

儿科是医疗纠纷频发的场所,受病情和小儿年龄的影响,使得小儿临床配合程度不高,易出现哭闹的情绪,而一旦哭闹、抵触现象发生,家长的负性情绪也会持续增加,影响良好的护患关系,加上患儿无法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导致护理满意度降低,因此,在实际的小儿诊疗和护理工作中,应该以良好的沟通方式来缓解患儿的情绪,拉近护患关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1]。基于此,本文以我院小儿患者为例,分析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70例,均为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儿,并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即一组对照组,一组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5例中女性患儿有17 名,男患儿有18名,年龄最小者1岁,年龄最大者7岁,平均年龄为(3.75±1.01)岁。

观察组:本组35例中女性患儿有16 名,男患儿有19名,年龄最小者1岁,年龄最大者6岁,平均年龄为(3.87±1.12)岁。

上述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确保环境的整洁和温馨,遵照医嘱对患儿进行病情相关护理工作,在此期间,还需要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2]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开展肢体语言沟通:(1)面部表情:保持自己专业的形象,确保衣物穿戴整齐,给予患儿良好的印象,之后面带微笑,语气平缓、态度真诚的与患儿交流,多通过一些面部的微表情,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十分好接触,提升患儿的安全感,必要时可以陪同患儿玩玩具,聊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提升患儿的好感度,拉近护患关系,降低患儿哭闹次数(2)眼神沟通;多与患儿眼神沟通,给予患儿良好的回应,增加患儿的亲切感(3)耐心倾听:患儿说出自己感受时,给予适时、积极的回应,给予理解,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抚患儿的情绪,做好劝导工作,并鼓励患儿,分享成功案例,增强患儿信心(4)肢体接触:在进行相关诊疗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定期询问患儿感受,并不断的鼓励,同时对患儿的肢体动作进行观察,如患儿出现抵触心理,需要轻拍患儿肩膀,轻拍患儿头发,握住患儿双手,为患儿增加安全感,缓解不良情绪[3-4]

1.3观察指标

患儿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无抵触,全部操作均可良好配合)、部分依从(对部分操作配合,对部分操作抵触,需要家长干预后才可配合)以及完全抵触(患儿抵触情绪明显,哭闹、挣扎,不配合)。

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患儿哭闹拒绝、护患纠纷、强制治疗护理操作等。

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通过我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包括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本文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接受卡方检验以及t检验,并分别以例数(百分比)以及(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当处理结果为p<0.05,则表示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儿依从性

如下表一所示,患儿依从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患儿依从性 n(%)

组别

n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完全抵触

依从性

观察组

35

20

13

2

33(94.29)

对照组

35

17

10

8

27(77.14)

X2

4.200

p

0.040

2.2 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见下表二所示,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n(%)

组别

n

患儿哭闹拒绝

护患纠结

强制治疗护理操作

发生率

观察组

35

4

2

3

9(25.71)

对照组

35

6

5

6

17(48.57)

X2

3.916

p

0.048

2.3 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如下表三所示,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观察组较高,对照组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三  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n(%)

组别

n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5

20

14

1

34(97.14)

对照组

35

18

10

7

28(80.00)

X2

5.081

p

0.024

3讨论

儿童属于特殊的群体,其因配合程度不高、易出现哭闹现象,使得医疗氛围较为紧张,不仅增加家长的不满意现象,诱发医疗纠纷,还会影响诊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患儿病情的诊治,因此,就小儿患者而言,提升小儿的依从性,缓解患儿的负性情绪,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

肢体语言沟通是一种非语言沟通形式,是指利用身体的多项肢体器官与患儿开展交流,尤其是对于小儿这类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群体而言,可以便于理解,有效沟通。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干预价值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提示:肢体语言沟通的干预价值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原因在于:肢体语言沟通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来使患儿感受到亲切感,拉近护患关系,消除陌生情绪,通过耐心的倾听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系和爱护,拉近护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通过肢体语言来提升患儿诊疗期间的不安全感,增强患儿的信心,确保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均在患儿哭闹次数减少的情况下,获取满意的干预价值,并且有助于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琦,荀珍娣.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养生,2022,22(15):1303-1305.

[2]赵兰芝.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养生,2022,22(12):1011-1013.

[3]张苗苗.细节护理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6):30-33.

[4]杨雪.心理护理+综合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6):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