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肩痛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针灸配合肩痛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分析

张莉华1,王小冬2通讯作者

1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02

2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02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肩痛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方法于2020年3月~2021年2月,选择我中心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观察组实施针灸配合肩痛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和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2、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比较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针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实施针灸配合肩痛穴,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改善较快,值得后续推广。

【关键词】针灸;肩痛穴;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成效

肩关节周围炎也被称之为粘连性关节囊炎,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之为“凝肩”或“五十肩”[1]。发病后会导致患者的肩关节内外粘连,从而致使活动受限,目前大多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其中以单侧发病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在中医治疗中可选择的方式较多,例如按摩、针灸、推拿等,我们侧重对针灸配合肩痛穴在肩关节周围炎治疗中的价值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3月~2021年2月,选择我中心就诊的肩关节周围炎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女人数比15:10,年龄49~78岁,平均(60.72±9.12)岁;对照组男、女人数比14:11,年龄51~77岁,平均(60.49±9.84)岁。比较两组资料,无差异,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选择阿是穴、肩髎、肩髃、肩贞、臂臑、曲池等穴位,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使用接通G6805-C型电针仪,选择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准,治疗时间为20min。观察组则采取针灸联合肩痛穴治疗,即在电针的基础上针刺肩痛穴,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坚持交叉取穴的原则,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左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过程控制在3秒,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同时配合患肩活动。所有患者,隔日治疗一次,以4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状况。0~10分,疼痛度与分值呈正相关联系[2]

(2)比较治疗有效率,指标为显效、有效、一般、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6.0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检验、%表示。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VAS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2、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VAS评分对比(,%)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后3个月

观察组

25

8.14±1.54

3.28±1.01

2.42±0.76

对照组

25

8.09±1.41

4.75±1.21

3.85±1.23

T

\

0.154

6.014

6.389

P

\

0.878

0.000

0.000

2.2 治疗有效率对比

比较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有效率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一般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25

11(44.00)

7(28.00)

6(24.00)

1(4.00)

24(96.00)

对照组

25

8(32.00)

6(24.00)

4(16.00)

7(28.00)

18(72.00)

\

0.764

0.104

0.500

5.357

5.357

P

\

0.382

0.747

0.479

0.020

0.020

3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肩部的疼痛,也会致使患者的肩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水平,该病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软组织出现退行性病变,即容易诱发肩周炎的发生[3-4]。而在外力因素下,很多患者如果患有颈椎病或者心肺内疾病时也会导致肩部明显伴有疼痛,随着原发病的长期未愈,致使患者肩部肌肉呈现出持续性痉挛和缺血状态,从而演变成肩周炎。该病在发病早期时主要以阵痛为主,表现为慢性发作而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便会加剧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本文研究中,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2、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比较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具体分析为:针灸属于中医范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患者的特定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针灸能够有效使患者的局部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这一治疗方式可以刺激大脑释放脑啡肽,增加机体对于疼痛的耐受度,这是缓解疼痛的关键所在

[5]。肩痛的发病原因与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一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另外在选择针刺时可以减少中性单细胞核以及淋巴细胞的损伤部位局部聚集,同时也降低了对损伤部位的影响,加快了病灶区域的修复,而配合肩痛穴针灸,有效改善了患者肩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极佳的镇痛效果,也增强了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的自我修复能力。再进一步予以功能锻炼,可使肩部的软组织逐渐恢复弹性,使粘连部位松解,达到抗炎止痛、疏通关节的作用,最终发挥综合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鹏, 王雅洁. BTA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及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 19(8):4.

[2]卢敏, 邝高艳, 沈永勤,等. 六味祛风活络膏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关节周围炎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 25(5):5.

[3]谢蔚. 火针联合曲安奈德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7):2.

[4]黄睿澜, 莫嘉浩, 侯颖跃,等. 基于雷达图的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系统评价再评价[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 28(6):7.

[5]张妍昭, 朱凤芝, 王刚. 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