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带环早孕的药物流产药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带环早孕的药物流产药学分析

杨春波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鸡西 158400

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带环早孕的药物流产药学机制及效果。方法抽选确诊带环早孕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2021年6月内行对比性治疗研究,患者均确认接受药物流产,治疗前随机分组,对照组(n=32)行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n=33)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比较患者药物流产效果,治疗期间出血时间、出血量、孕囊排出时间,转人工流产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流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流产不全、流产失败占比及转人工流产率低于对照组,且用药后出血时间、孕囊排出时间、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可有效提升带环早孕患者药物流产成功率,降低流产不全、转人工流产风险,且治疗后起效快速,可减少药物流产出血量,具备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带环早孕;药物流产

前言

节育环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临床避孕节育方案,可在长期放置后起到较好节育效果,临床安全性较好,而任何节育方案均无法实现完全节育,故仍有部分妇女可在放置节育环后怀孕,需及时接受相关临床处理。而受节育环对妊娠健康负面影响,多数患者在确诊带环早孕后多确认终止妊娠,且多以药物流产治疗为主,但在实际治疗中不同药物流产用药方案的应用,或存在流产效果、流产安全性差异,应合理选择治疗方案[1]。因此,为分析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带环早孕的药物流产药学机制及效果,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确诊带环早孕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2021年6月内行对比性治疗研究,患者均确认接受药物流产,治疗前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研究组33例。

对照组,年龄26~42岁,平均(34.15±3.65)岁,停经周期32~49d,平均(40.51±4.26)d;研究组,年龄27~40岁,平均(33.67±3.48)岁,停经周期32~48d,平均(40.26±4.24)d。临床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患者超声检查均可见清晰节育环影,宫内可见孕囊影;患者停经周期<50d,要求终止妊娠,确认选择药物流产治疗。排除标准:确诊宫外孕者;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或生殖系统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明确研究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2方法

对照组行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

米非司酮,口服,100mg/次,1次/日,连续服药2日;米索前列醇,于米非司酮治疗结束后次日晨起空腹口服0.6mg。患者均在完成治疗后入院行超声检查,确认孕囊、节育环排出,阴道流血情况;如入院6h后孕囊未排出或出现明显阴道出血、腹痛症状,则需及时转为人工流产治疗。

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药物流产效果,治疗期间出血时间、出血量、孕囊排出时间,转人工流产率差异。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用(n,%)表示定性资料,行检验,研究数据差异性分析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如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研究结果

5.1患者药物流产效果,转人工流产率对比

分析表1:研究组流产成功率(81.82%)高于对照组,流产不全(12.12%)、流产失败(6.06%)占比及转人工流产率(6.06%)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1患者药物流产效果,转人工流产率对比(n,%)

组别/n

成功

流产不全

失败

转人工流产率

对照组/32

19(59.38)

6(18.75)

7(21.88)

28.13(9/32)

研究组/33

27(81.82)

4(12.12)

2(6.06)

6.06(2/33)

/z

2.068

5.626

P

0.039

0.018

5.2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量、孕囊排出时间对比

分析表2:研究组出血时间(7.58±2.11)min、孕囊排出时间(5.26±2.54)min、出血量(14.21±2.39)ml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2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量、孕囊排出时间对比(±s)

组别/n

出血时间(min)

孕囊排出时间(min)

出血量(ml)

对照组/32

35.24±6.15

187.25±10.39

32.03±9.54

研究组/33

7.58±2.11

5.26±2.54

14.21±2.39

t

24.403

97.678

10.401

P

0.000

0.000

0.000

6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流产成功率(81.82%)高于对照组,流产不全(12.12%)、流产失败(6.06%)占比及转人工流产率(6.06%)低于对照组,且用药后出血时间(7.58±2.11)min、孕囊排出时间(5.26±2.54)min、出血量(14.21±2.39)ml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药物流产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早孕治疗方式,相较人工流产手术治疗安全性及预后恢复效果较好,但在对药物流产治疗经验总结后发现,传统米非司酮单药流产治疗的实施,虽具有确切抗排卵、抗着床及宫颈软化作用,以确保宫内妊娠物的有效排出,但单药治疗起效较慢,且缺乏对宫内妊娠物的促排出效果,有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流产不全或转人工流产治疗的情况,增加生殖系统损伤,影响临床预后;故在米非司酮治疗基础上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可积极促进宫颈组织内胶原分解酶活性上升,分解胶原纤维,促进宫颈成熟、扩张,并可兴奋子宫,在诱发宫缩后,促进妊娠囊排出,降低流产不全、流产失败风险,实现有效治疗

[2-3]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可有效提升带环早孕患者药物流产成功率,降低流产不全、转人工流产风险,且治疗后起效快速,可减少药物流产出血量,具备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曾毓,潘琳钰. 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带环早孕的药物流产药学分析[J]. 饮食保健,2018,5(28):72-73.

[2] 孙月丹.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用法行早孕药物流产的有效性系统评价[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208.

[3] 卢晓敏. 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的效果比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