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苏晓丽

哈尔滨嘉润医院  皮肤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6

【摘要】目的:讨论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方法:入选7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主要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参与本次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羟氯喹)与研究组35例(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观察指标:疗效及症状积分。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指标的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皮肤潮红、皮肤敏感症状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以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接受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有良好疗效,可加快症状消失。

【关键词】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剂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诱发此病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常与机体皮肤免疫屏障受损、神经血管调节、面部血管舒张障碍等因素有关,发病后不仅会影响患者皮肤美观度,且会带来皮肤刺痛及灼热等不适感[1]。对于此病的治疗,临床多采取内分泌紊乱调节及皮肤清除等对症处理措施,目前临床中用于治疗此病的药物及方法有很多,以内外联合治疗最为有效,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本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7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单独接受羟氯喹治疗与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7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主要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参与本次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受试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男7例(20%)、女28例(80%),年龄:(38.64±9.82)岁,病程:(19.76±9.98)月;研究组中男8例(22.86%)、女27例(77.14%),年龄:(38.77±9.65)岁,病程:(19.24±9.21)月。

纳入标准:符合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同意参与试验且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对参与试验药物过敏;近期接受过系统化药物治疗,或正在应用可能影响本次试验结果的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等;妊娠期、哺乳期;存在其他皮肤科疾病,例如接触性皮炎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方法

研究组采取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即于患者皮损处对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敷料进行涂抹,每日2次;并以每次0.2g的剂量口服羟氯喹片,每日2次。对照组单纯接受羟氯喹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两组患者共参与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

(1)疗效:显效:体征及症状显著改善,皮损面积愈合程度超过50%;有效:体征及症状改善,皮损面积愈合程度超过20%;无效:不能达到以上标准。(2)症状积分:包括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皮肤潮红、皮肤敏感,每项症状分值为0-3分,分值高,症状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分析数据使用SPSS22统计学计算软件,计数资料用χ2计算,计量资料用t计算,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1. 结果

2.1疗效比较

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指标的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见表1。

表1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5

11(31.43)

14(40.00)

10(28.57)

25(71.43)

研究组

35

17(48.57)

16(45.71)

2(5.71)

33(94.29)

χ2

--

--

--

--

6.436

P

--

--

--

--

0.011

2.2症状积分比较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皮肤潮红、皮肤敏感症状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以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症状积分比较(,分)

项目

对照组(n=35)

研究组(n=35)

治疗前

治疗2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2个月后

红斑

2.01±0.24

1.66±0.24

2.26±0.20*

1.05±0.21#

毛细血管扩张

2.15±0.33

1.54±0.33

2.20±0.28*

1.15±0.32#

丘疹

2.26±0.21

1.62±0.33

2.30±0.36*

1.16±0.99#

皮肤潮红

2.36±0.18

1.64±0.24

2.45±0.22*

1.18±0.24#

皮肤敏感

2.40±0.33

1.54±0.21

2.48±0.30*

1.15±0.22#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相比,分别表示*P>0.05;#P<0.05。

  1. 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方案对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病症而言,治疗价值显著。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可对该病症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进行修复,此药方主要成分为抗菌肽及透明质酸,其中前者药物成分是由多种良好抗菌性小分子多肽组成,其对很多病原菌有有显著的抑菌功效;后者药物成分则具有高效的保湿功效,利于促进患者表皮皮肤修复及促使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正常

[2]。羟氯喹属于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患者对此药进行服用后,将有效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抑制补体活性、变性DNA结合于抗体、细胞免疫活性,且会使溶酶体膜处于稳定状态,十分有利于减轻炎症,改善红斑等皮肤症状[3]。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联合使用将产生协同治疗功效,获取更高的治疗获益率,且联合用药下主观不适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方案实施后可加快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症状缓解,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木仙.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7):2392-2394.

[2]张婷婷,王珍,魏群,等.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6):600-602.

[3]郑峥妮,周杰,张硕勋,等.抗菌肽LL-37诱导小鼠玫瑰痤疮样疾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免疫学杂志,2022,38(1):37-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