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刘海飞

垣曲县人民医院,山西省  垣曲县   04379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并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7例病灶为局限型,病理为透明细胞型,余3例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1例)和混合型(2例)。另外,有5例患者的病灶周围有子灶表现,6例可见周围血管迂曲增粗,7例病灶内见钙化点(灶)。10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强化方式近似血管的强化方式(动脉期明显强化),6例病灶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5例周围可见子灶,子灶的强化方式与主病灶的强化相同。结论:CT以及MR能够清晰的显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特点,通过熟悉了解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帮助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的确诊及确认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CT;MR;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为Castleman病(英文简称CD),是一种反应性淋巴结病,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比较少见[1]。病理上的表现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此病发病隐匿,病程跨度大,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容易被误诊成神经源性肿瘤,例如淋巴瘤等[2]。本文以2016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并于病理结果相对照,旨在研究总结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1-59岁,病灶发生于胸部10例,发生于腹部10例。20例患者中18例为常规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确诊前无明显临床症状,余2例患者中一人有反复皮疹并伴有瘙痒乏力、肝大、脾大,一人则是背部阵发性刺痛。只进行CT平扫与增强的患者有9例,只进行MR平扫与增强的患者有9例,同时进行CT与MR的平扫+增强扫描的有2例。

1.2方法

1.2.1CT 平扫+增强方法

我院的CT的仪器为XXXXX,平扫时的扫描参数为:管电流150mA,管电压120kV,层厚为5.0mm,重建后的层厚为1.0-2.0mm,层间隔为3-5mm。增强扫描所用的对比剂为300mg/l碘海醇,通过高压注射器经患者的肘静脉团注增强对比剂。胸部增强扫描采用双期扫描:动脉期25-30s,静脉期为60-70s,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到肺底部;腹部增强扫描扫描为三期扫描,动脉期为25-30s,门脉期为60-70s,延迟期为300s,扫描的范围为膈肌顶到耻骨联合。

1.2.2MR平扫+增强方法

我院的MR仪器为XXXXX,平扫时,FOV定为420mm×420mm,层厚为6.0mm,层间距为1.0mm,常规扫描T1WI、T2WI 、T2抑脂序列,T1抑脂动态增强。MR的增强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以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选择2.0ml/s,剂量为0.1mmol/kg。

1.3观察内容

所有患者检查完成后所获得图像经由两名或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观察包括: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缘情况、密度特点、强化特点、是否有钙化点(灶)以及病灶周围是否存在迂曲增粗的血管。

2结果

2.1病理类型

本次20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并获得病理结果。其中,17例病灶为局限型,病理为透明细胞型,余3例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1例)和混合型(2例)。另外,有5例患者的病灶周围有子灶表现,病理证明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2.2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边缘

10例病灶位于胸部,其中,3例前上纵隔、3例后纵膈、2例左肺门区、2例右肺门区;10例病灶位于腹部,其中,4例腹膜后、3例肝门区、2例胰腺下方、1例盆腔乙状结肠旁。所有病灶全部为单发,成类圆形或呈类椭圆形,直径范围为2.0-7.0cm,边缘光滑,无分叶,病灶轻度推压邻近结构,无明显侵袭性表现,胸腔及腹腔内未见明显积液征象。另外,有5例病灶可见周围发现子灶,6例可见周围血管迂曲增粗,7例病灶内见钙化点(灶)。

2.3病灶的密度/信号特点

CT平扫所示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与正常肌肉软组织密度相比较),多数病灶密度较均,其中,4例病灶密度不均,内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3例病灶密度不均,内见细点状钙化及中央灶性低密度。MR平扫所见,病灶呈等T1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3例可在病灶周围观察到流空的血管。

2.4病灶的强化特点

10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强化方式近似血管的强化方式(动脉期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110-164HU(胸腹主动脉CT值为173-331HU),门静脉其与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6例于动脉期表现为均匀强化,4例早期呈不均匀强化特点,内见低密度区,延迟后低密度区范围减小(2例)、低密度区轻度强化(2例)。6例病灶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5例周围可见子灶,子灶的强化方式与主病灶的强化相同。

3讨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因尚未明确。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考虑可能与感染及炎症有关。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变可以累及机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病理上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类型,其中透明血管型约占80%~90%,病灶直径范围约3.0-7.0cm,大者甚至可达25cm。浆细胞型约占10%~20%[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可表现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本文结果主要分析了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与MR影像学特点,帮助诊断,通过病灶的形态特点、强化特点等方面可与淋巴瘤、胸腺瘤等相鉴别,

总之,CT以及MR能够清晰的显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特点,通过熟悉了解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帮助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的确诊及确认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强军, 陈殿森, 陈岚,等.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肺部CT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 34(3):358-361.

[2]佚名. 胸内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与胸腺瘤的影像鉴别诊断[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7, 39(5):370-373.

[3]佚名. 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附20例病例分析[J]. 中外医疗, 2018, 37(2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