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拗片联合敷贴治疗风寒犯肺证慢性支气管炎27例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三拗片联合敷贴治疗风寒犯肺证慢性支气管炎27例临床疗效观察

郭言川

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 210006

摘 要  目的:探讨三拗片联合敷贴治疗治疗风寒犯肺证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风寒犯肺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抗炎、止咳、化痰、平喘及对症处理,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口服三拗片以及穴位敷贴治疗,治疗14天后,通过治疗前后疗效标准、中医证候积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6(IL-6)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6%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P<0.05)中医证候积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6(IL-6)指标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P<0.05),结论:三拗片联合敷贴治疗治疗风寒犯肺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改善炎症因子相关指标。

关键词:三拗片;穴位敷贴;风寒犯肺;慢性支气管炎;炎症因子

慢性支气管炎是普内科门诊常见及多发病,每到季节变换就易发作,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严重时可出现气喘,此病反反复复,易迁延难愈。笔者在门诊使用济川药业集团生产的三拗片联合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入组的全部病历来源于2019年7月-2019年12月,我院内科门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病人52例,纳入标准:⑴按照咳嗽、咳痰或者会伴有喘息,每年病症的发作持续时间都在3月以上,并且连续数年[1],同时需要排除患有其他类似慢性气道疾患;  ⑵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诊断标准:风寒犯肺:咳嗽声重,咯白或黄粘痰,流清涕,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2]; ⑶胸部影像学特征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排除标准:⑴有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肺结节、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⑵中医辩证证型不符者。 ⑶对敷贴存在过敏的患者。⑷ 依从性差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5),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60.57岁,病程在2-12年,平均为(4.86±1.37);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6 -75岁,平均年龄61.02岁,病程3-13年,平均为(5.01±1.4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使用西药治疗,治疗原则:抗炎、止咳、化痰、平喘及对症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抗菌药物一般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止咳及化痰可以加用盐酸氨溴索,溴已新,甘草合剂等药物治疗。如咳喘症状明显,加用茶碱类药物或抗胆碱能的药物。严重气喘的病人,对症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三拗片口服治疗,一次数2片,一日3次,同时配合穴位敷贴辅助治疗。穴位敷贴选穴:肺俞、大椎、定喘、天突、配穴:风寒加风门,痰浊加脾俞,心肾虚加心俞,年老体弱者加肾俞。

药粉组成:炒白芥子、延胡索、细辛、吴茱萸按4:4:2:1配备,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入少许蜂蜜调匀,用穴位贴装入少许调匀后的药粉固定于相应穴位。一日一次,每次约10穴位,贴4-6小时后自行取下,14天后观察治疗疗效。

  1.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以及其他临床病症消失,服药后14天后未见发作者,双肺呼吸音清,胸片提示病灶吸收。好转:咳嗽、咳痰有明显改善,伴随的其他症状消失。复查结果,双肺呼吸音清,胸片报告显示病灶吸收好转。无效:咳嗽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复查后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无变化。

3.2中医症状积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所制定积分,分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主要症状:咳痰、咳嗽,次要症状:口干、气喘等症状,按照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分为4个等级,主要症状计分0、2、4、6分;次要症状计分0、1、2、3分,通过治疗前后评定两组积分来评价相应疗效。

3.3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空腹状态检测治疗前后,项目: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6(IL-6)。

3.3.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统计意义以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1. 治疗结果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7       16       9       292.6

对照组   25      9        10       6        76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的76%,两组结果经统计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别  咳嗽咳痰                口干                气喘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4.17±1.35 0.73±0.19 4.27±1.55 1.01±0.64 3.11±0.53 1.06±0.28 2.45±1.51 0.55±0.36

对照组4.201±1.37 1.24±0.28 4.38±1.51 1.75±0.75 3.22±0.47 2.04±0.34 2.53±1.48 1.01±0.56

注: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中医证侯数值均无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经统计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数值比较

别          hs-CRP (mg/L)   IL-6(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6.94±1.54   2.14±0.53          80.57±2.63     21.87±1.73

对照组6.86±1.49   3.28±0.96          79.62±2.47     31.01±1.95 

注:治疗前,两组患者所检测的血脂数值均无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TC、LDL及TG的数值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经统计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DL检测数值两组无著性差异(P>0.05)

5.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多发性疾病,季节更替时最易发病,临床多有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炎性表现,每年持续时间3月以上,时间不低于2年,西医认为此类疾病多由感染、吸烟及免疫力下降等诱发,治疗也多以抗炎、止咳、平喘及对症治疗,缓解后以增强免疫力为主。由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病人的检测多进行胸片检查以及一些炎症因子的监测,高敏C反应蛋白增高,是体内有炎症的重要标志,反应较为灵敏,可结合血常规等检查来判定机体是否存在感染; IL-6是一种多效性的炎症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有炎症时,其数值升高较明显。

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早有认识,咳嗽多为外感风寒之邪,邪气侵入于肺,肺卫受袭,不能及时发散,使肺气阻遏,皮毛郁闭,肺宣降功能受损,亦有患者出现外寒未解,久郁化热,化津为痰,致肺气不畅,肃降失司, 肺气上逆作喘。加之此类慢性病患者,他脏有疾累及肺,久病日虚,如肺、脾气虚,气不化津,易生痰浊之气,肾虚致气化无权,肾不纳气,水饮易犯肺致咳。 正气亏虚或虚中夹实是此病的特点。 

三拗片是三拗汤现代中医剂型,三拗汤源于仲景,收录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名方,其方剂组成是:麻黄、杏仁、生姜、甘草组成。麻黄为发汗之药,入肺与膀胱经,性辛温。杏仁味苦, 入肺经,有肃降和宣发肺气之功以达之效。生姜辛入肺胃经,解表散寒,化痰止呕。甘草性甘平,入肺胃脾经,有祛痰调味诸药之功。此方重在宣肺解表,是治疗风寒侵肺所致咳喘的主方。

穴位贴敷技术是临床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辨体、辨病和辨证的结果选取相应的穴位,此类患者多取太阳膀胱经及太阴肺经的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以达驱风散寒温中之效。其药物组成:炒白芥子有刺激发泡的作用,通过其局部作用,可较好的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作用。细辛芳香透达,直达病所,行气化结。 吴茱萸有温中散寒助阳之功, 延胡索具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药物相互协同以达温中散寒、疏经通络的作用,实际操作时,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贴敷时间应该依照病人的耐受为度。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中单纯西医治疗存在易反复发作,病情控制时       间较长,且易迁延特点。而使用济川药业集团生产的三拗片联合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从治疗疗效及改善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能体现中医特色治疗,非常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0-62.

2.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1 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

3.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