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机制 助力品质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创新教研机制 助力品质提升

李峥

武汉市光谷第二十六小学

教研工作一直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双减政策颁布后,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挑战,学校如何积极创新教研机制,努力推动教学改革,助力教育质量品质提升做以下思考和梳理。

一、有效研究: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教师需要怎样的研究?怎样的研究是有效的研究?这是学校与一线老师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以学科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机制开展有效课题研究,让老师做自己应该的研究,让老师做自己能够实施的研究,以老师自己的话语方式呈现研究的成果。学校出台《学科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开展解决问题、改进课堂、优化效果的教学改革小项目,并将教师研究的选题分为技术性改进、实践性改良、解放性改造等三类。它有别于一般的课题研究,强调以学科教学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行动研究为路径,要求研究者从教学问题出发,探究问题成因,设计改进方案,行动验证假设,归纳提炼经验。我们规定学科骨干教师都要介入式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与指导。学校这一导向得到老师的热烈响应,让广大教师将研究理解为朴素的改进工作与解决问题的探索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研究应该聚焦在课堂,聚焦在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学校的四级研课打造计划,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组织教师研磨精品课例,形成谋课观课议课思课等环节的校本研修范式。从谋课开始,抓住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某一问题,设计研磨主题,研究教学设计;然后基于对师生教与学行为的课堂观察,聚焦课堂生成,化解疑难问题,就教学关键事件和重要细节展开研讨;最后揭示课例价值,紧扣磨题主题和课堂教学实际,形成理性评价。

我们把推广课例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以唤醒教师的教学自觉,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理念引领教学行为,成立各学科课例研究小组,以课题形式确立课例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式的专题培训与课例研究报告评比,提高教师课例研究及指导课例研究的能力;我们还采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形式,推动课例研究的常态化发展,提升老师们的教研能力,让更多老师带着问题去看课,带着反思去评课。

针对当前教师研究中的问题,学校提出问题而为的主张,提出围绕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持续研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可操作,与同行有借鉴意义等标准,选择典型的研究课题,优化研究管理与指导,着力培育精品教学成果。 指向问题、改进实践、研修结合、着眼过程,是学校一个时期教师有效研究的主要特征。

二、课堂变革: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将研究探索的重点聚焦到课堂,聚焦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变革。如何克服重教轻学,促进轻负高质,是学校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

学校确定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按照规范年、创新年、深化年的步骤扎实有序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活动。

一是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把 打造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二是分段提出改革方向,确立二十分钟课堂互动探究学导式教学模式等方向,树立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观念;三是积极培育实践典型,以语文、数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样板,带动全校高效课堂建设;四是抓住关键环节,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教学评价共同行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培育认识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的良好氛围,落实课程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组织高效课堂赛课研课机制,推行 六课平台助力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一是 组内研讨课,通过组内备课、听课、磨课、观课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二是下水课,干部半天进课堂听课、每学期上下水课的制度,引领高效课堂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上好常规课;三是教研引路课,分不同学科、不同年段展示引路课,探究各学科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四是示范课,通过学带、骨干教师的传、帮、扶示范作用,带动教师不断改进课堂,向课堂要质量;五是跟岗汇报课,借华师跟岗学习契机,为教师提供磨炼、展示的教学平台;六是华师督学课使教师能与教育专家同课异构,面对面学习取经交流。通过这六种不同形式的研磨课堂和基于课程特征的各学科课堂诊课磨课观课、课堂教学实践论坛等教研平台,提炼学科好课标准,推动课堂教学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经验,探索全新学习方式。

除了这些积极实践外,还有开展了学生评教网络投票,倡导课堂从对话中心走向任务中心,让学生从听中学走向读中学做中学,培育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全程助学学案导学展示课堂学习指导作业改革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典型经验,积极推广轻负高质的教学经验。

三、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形式的创新

只有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校本研修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生活。学校正在把校本研修形式创新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标。

各学科成立工作组和学科专题研究组,开展教材教法研究、考试命题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学科竞赛指导研究;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总结和推广课堂教学经验;开展会考和调考等针对性的命题研究。以点带面,影响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工作中来。

学校从三个层面设计教研活动主题,视角一是针对学校教师已有的优势和亮点,将如何加工、提炼特色经验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让教师在提炼经验中追求再生;视角二是针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困难、碰到的问题,将如何消解与突破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消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三是针对上级的要求、任务,将如何高效的完成任务探求高效作为主题。教研活动从这三个视角设计活动内容,并设计相应的导研单策划每次教研活动,促进校本研修高质量运营。围绕一个主题,推进一门学科,共享一种经验的经验主题型教研;从抓教学计划落实、抓教学模式建构、抓常态课堂管理、抓学法指导优化、抓作业辅导研究、抓质量监测评估等常规工作切入的高效完成任务常规型主题教研;教学关键事件分析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等内容,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学困惑开展的消解学科困惑型专题教研等,都是在努力推动教研文化转型。

四、以研促修:让教研活动成为最有效的培训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好的进修提高方式,是以研究的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也就是以阵地,以武器,以为目的。以研促修,努力让教研活动成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之一。

学校努力构建以教研工作为中心,以培训工作为支撑,以科研工作为先导的研训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理顺了管理、工作体系,实现相关要素的有机整合。首先是明确应教研、培训、研究工作任务,并通过项目考核、名师工作室建设来推行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其次是借助各学科行动研究小组的集体力量承担学科培训工作,培训部门承担学科培训的管理和综合性培训工作;第三是深入课堂,开展多层次的专题研讨,与教师共同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教研和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是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入到教研、培训课堂,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型培训,引导教师把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校努力将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法应用到教师培训中,使以往以——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变为边学习边实践的研修,大大提高了研修过程中的参与性。这种及时的应用学习有效促进了理论的理解与策略的习得。教师研修培养的突破点在于如何从经验水平跃迁到专业水平。要多让参与者在的同时阐释做的道理,把思考行为背后的道理变成自己的习惯。让教师们把知道的道理说出来,这会促进他们将听到的、经历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能够明白表达或运用的知识和能力。这就是教研活动的价值之一。

教师的专业提高也并不一定在教研或培训的现场。教研活动对于老师专业提高的影响常常在激励、唤醒与导向。如学校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主要是面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师素养的综合性评比。教学大比武活动设置了学科素养考试,引导教师关注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每学期一届的教学大比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它激发起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引导着教师专业研修的方向。5年来,一大批优秀教师从这个平台起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在这些实践中,很好地体现了以科研的视角研究教学,以教研的思路改进培训,以培训的方式推广教研的精神。

创新与坚持是教研探索和领航的基石。新时期,学校教研持之以恒地倾听学生、教师的声音、解决育人难题,从“舒适区”主动走出来,迎难而上,通过引领、链接、创新赋能,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撑,给学生、教师提供更加宽松的空间、更充足的阳光和养分,助力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的快速提升,助力师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