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分析

吴静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渝北区 401121

摘要:城市交通领域占总体碳排放的比例较大,在国家“双碳”目标要求下,转变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势在必行。新型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先进管控手段强化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以探讨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为出发点,分析城市交通微循环在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根本逻辑,从而为城市交通发展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城市交通微循环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节能减碳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配合“双碳”目标的城市交通行动,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活动组织和交通方式引导等领域展开,实施交通方式的转型。交通方式转型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交通能源方式,大力推进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紧迫任务;其二是出行交通方式,适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空间活动需求,引导城市居民可持续空间活动模式的转变,任重而道远;其三是通过新型技术的大力应用,引导决策者转变交通发展理念,转化盲目增加设施供给以匹配快速增长需求的思路,通过治理手段以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增大交通流的供给,同时提升出行舒适性及便捷性。本文研究双碳目标下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为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微循环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在于将城市交通微循环相关措施在完成实践后有效实现节能减碳。

2.城市交通微循环理论

1980年,Michael C开展偏重交通管理和交通组织方式的交通循环理论研究,认为次干路网和支路网组成了小区的交通微循环系统,建立了以旅行时间最小化为目标、交通控制方式和次干路网最大间隔为约束条件的双层规划模型[2]。《2005 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城市道路微循环”一词,该报告指出“完善的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能够合理分配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速度,是城市道路网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指出微循环系统的改造是城市交通改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8年史峰等通过对交通微循环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其对城市整体和局部交通、城市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等的影响,并提出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概念,首次将交通微循环类比于血液微循环。

本文借鉴系统工程概念,从系统构成、系统功能、系统环境及系统要素四方面分析城市交通微循环的相关特征,形成城市交通微循环定义如下:由次支路网构成,可分流城市干道,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供需匹配的一个有充分物质承载、灵活调节空间及智慧管控需要的集生活、文化、交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3.“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分析

3.1交通微循环系统构成

交通微循环系统主要由物质承载要素、管理实施要素及信息管控要素三大类要素构成,三大要素相互促进,协同作用,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交通微循环系统。三大要素互为支撑关系如图所示。

图1 三大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中,智慧管控要素为物质承载要素的规划及管理实施要素的决策提供支撑,物质承载要素及管理实施要素为智慧管控要素提供信息来源,物质承载要素是管理实施要素的实施载体,管理实施要素是实现物质承载要素效用优化的关键途径。

3.2“双碳”目标下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要素

在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其系统结构中提炼组成要素,逐一从单个要素角度出发,谋求提升整个系统运作效率的具体措施。本文结合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构成,从物质承载、管理实施、智慧管控三方面,强化城市交通微循环设计环节的针对性,力争所设计的相关措施落到实处。

3.2.1物质承载要素

物质承载要素主要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前置性要求,适宜的空间结构形式及尺度是实现城市交通微循环的关键支撑,主要包含路网结构及公共空间布局形式。

(1)路网结构

结合不同地形条件及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目前主要形成了棋盘密路网、线性密路网、内环式路网、外环式路网等四种路网结构。

(2)公共空间布局形式

传统规划模式易形成封闭内聚型和边缘沿街式公共空间形式,对于交通可达性和交通流的考虑不足。而交通微循环倡导交通流的分担和渗透,主张形成渗透性好和连接度高,和交通设施节点充分结合的公共空间布局。交通微循环适应型公共空间布局类型包含交通微循环枢纽型、交通接驳串联型及交通服务通道型。

3.2.2管理实施要素

城市交通微循环的交通组成要求以机动车中的小型车(社区巴士、小货车、小汽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为宜。针对各类交通组成,可形成机动车交通组织优化、合理设置动静态交通标志、慢行交通系统改造三大类措施。机动车交通组织优化包含交叉口转向限制、单向通行设置、路段禁左限制、停车管理规范等措施;合理设置动静态交通标志包含禁止转向标志、单行道指示标志、路段禁左标志、禁止停车标志等;慢行交通系统改造包含铺装与结构改造、引导标识设置、过街设施设置、无障碍设施设置等措施。管理实施措施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利用智慧手段明确目标,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

3.2.3智慧管控要素

智慧管控的目标是实现人、车、路、环境四大要素协调运行,响应规划和决策的核心需求,为物质承载要素的规划及管理实施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其利用先进的信号检测手段获得交通状况信息,通过有效的交通控制模型形成有效的交通控制方案,以多种信息传递方式使交通控制设备或管理人员和道路的使用者获得道路信息和交通管理方案,最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和管理效率,高效实现交通管理、设施管理、人员及车辆管理、指挥决策及交通信息服务五大核心功能。

4.结语

对仍处于经济社会活动快速增长阶段的我国来说,在推进实现美好生活进程中,同时要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是一项艰巨任务。城市交通微循环技术的大力运用是“双碳”目标在城市交通领域取得进展需仰赖的重要举措,城市交通资源的高效复合利用正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碳之间寻找平衡的助推器。同时,在推进城市交通微循环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交通微循环的未来在于系统性打造,智慧响应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且实施重心应由改造向设计转变,交通微循环理念先行,在前期工作中加强需求论证,避免后期改造带来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杨东援. “双碳”目标与城市交通使命[J]. 交通与港航,2021,8(06):1-2.

[2]王彦宁. 城市交通微循环组织优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