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砌体结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面向新工科的砌体结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刘飞

宿州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在面向“新工科”建设教育背景下,将思政教学融入砌体结构授课模式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国家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对各高校、教师的要求。本文面向新工科,研究了砌体结构的现状,提出了砌体结构当今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机遇,分析了砌体结构发展前景,提出了砌体结构在高性能砌体材料、复合墙体及配筋墙体、装配式砌体建筑以及BIM技术应用的方向。发掘了砌体结构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贯彻了新时代育人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政整合、融入进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中去,从而实现砌体结构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砌体结构;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为了突破当今培养发展高等教育工程人才的瓶颈,我国教育部在这个背景下出台了“新工科”建设计划。面向“新工科”理念[1]时代背景趋势,全国高校依附时代命题,关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发展,并注重研究创新培养管理路径,不仅是高等教育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一大自我突破,而且是站在培养新形势的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迎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所做出的自我适应。

本文在“新工科”建设计划大背景下研究砌体结构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向新工科来将思政元素融入砌体结构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建设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加强,发挥出每种课程甚至每节课的树人立德功能,是全面贯彻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的思想[2],深入推动“三全育人”的重大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3]重点指出全国高校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要在改进中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让思政理论课与各门各课同行同向,构建协同效应。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协同,构建新时代育人格局[4],是现如今全国高校所要应对的首要目标之一。

二、新工科教育理念

早在2017年2月开始,教育部就启动了围绕研究“新工科”概念及发展的规划,“复旦共识”首先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并达成了新教育时代工科建设途径共识。同年6月,教育部通过了“北京指南”,推进探究“新工科”建设的相关基础问题。“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自此创立。三部曲协同并进[5],明确整理了“新工科”整体建设、学科结构、发展路径、人才培养等。“伟业欲成,人才为先”,建设“新工科”归根结底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做出的规划。

“新工科”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工程教育质量拔高的更高阶阶段,是针对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兴起工程学科的顶层非局部规划,它是更注重工程人才培养、更有开放性及包容性的适应新教育时代发展的规划,它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符合地方产业发展要求[6],培养实践技能、理论基础双掌握的卓越工程人才。

三、砌体结构现状与前景

3.1砌体结构课程简介

砌体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组成了土木工程设计结构类主要课程。砌体结构课程结合土工专业特点把几门课程互联起来构建了综合课程设计,故砌体结构课程学时大多由理论课时组成。

3.2砌体结构现状

20世纪90年初,普通黏土砖总值达5364亿块,全国瓦砖公司企业约13万家。制作普通黏土砖的企业大多使用小型轮窑,生产技术不先进、效率较低、浪费能源、因排放过量导致的环境污染。以耕地农田为原料,因此原料来源较为单一,破坏占地现象猖獗。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禁实限黏”有关政策,限制部分城市、县城使用黏土制品和实心黏土砖,烧结黏土砖在墙体材料中所占的比率每年都在下降,砌体结构仅投入在部分城市城镇建设中,在大城市建设舞台上无奈退出。

随着城市中人口巨增、地价涨浮、城市容积率逐步高升,城市建筑高度、密度持续增加。据统计,1991年到2007年我国城市容积率从0.33上升到0.56。

3.3砌体结构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层建筑的建造成本、维护费、能源的耗损一般比普通的多层建筑都要高,因为人口密度大、体量大等,高层建筑于城市配套设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建设都有新的风险和难题。面广量大的城市多层建筑和传统风格的建筑建设要求,使砌体结构的发展拥有了开阔的空间。

该概念旨在整个建筑存在周期中节水、节约资源、节能,并可以提供优质的室内空气质量、声舒适、热冷舒适以及让人心旷神怡的各种美学效果用于处理使用者的健康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大多都认为用来制砖的原材料页岩、黏土为丰富自然资源,并不会对环境资源造成毁坏。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对于农村建设战略的倾斜,农村的住宅总量每年不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用房建筑多为居民自建,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规范或标准来设计及施工,质量大多无法保证。农村用房大多为4层以下建筑,建筑层高、进深、开间都不大,使用砌体结构建造此类建筑,造价经济、舒适、构筑简单、取材方便,只要管理严密能保证建筑质量。

四、面向新工科的砌体结构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砌体结构课程是土工专业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核心专业课,砖是人类最古老建筑材料之一,它的建筑文化属性在当今建筑实践中非常受建筑师所青睐,同时也涵盖了大量育人元素。随着科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土工建设中,大大的改善了传统砌筑过程。砌体课程可以在此背景下,教授专业知识同时宣扬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联系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展现了美学、精度、效率并行的砌体结构建筑创新发展,组建本课程育人库。

比如当教师在讲授石材建造方面的工艺时,可以用万里长城为例,讲授长城建造背景,并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长城的建造工艺、结构及工艺分析,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华夏的骄傲和文明以及我国古代砌筑建筑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引入先进科技如机器人石材扫描、铣削和切割工艺、砌筑工艺等,鼓励同学们探索专业知识的同时,立志学习来为中国梦助力、激励同学们不断创新进取,革新。

五、结语

在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教授中,需加强学生们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他们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报国的担当和使命。在授业解惑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利用信息化手段、智慧化的平台以及学科知识前沿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及自身专业素养,围绕学生润物无声地在专业知识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构筑“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协同并应,达到育人和教书相一致的授学目的,努力为我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注重在各类课程中推行思政教育改革体系,“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结合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汤峰, 崔江涛, 刘保华等.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砌体结构》课程为例[J].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21, (27):24-25.

[2] 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0):4-7.

[3] 何燕,宋旭艳,季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4(48):251-253.

[4] 杨宏伟. 大学物理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 92-93.

[5] 李家俊.以新工科教育引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6-11+17.

[6] 李华,胡娜等.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