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缺血”防“大卒中”

/ 2

以“小缺血”防“大卒中”

叶丽,叶志英,荣晓霞,曹莉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卒中也称为中风,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脑血管封闭或破裂而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受损,脑组织功能受损或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方法:

一、卒中的危险因素:

1、心脏病。某些卒中患者患有心脏病,或进行过心脏手术,这是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诱发卒中的关键因素,高血压患者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就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3、糖尿病。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不仅会诱发和促进人体动脉硬化,而且还会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

4、缺乏运动。定期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降低血压,降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率。

临床上卒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中由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所以在治疗这些慢性疾病时,同时要预防卒中的出现。

5、高血脂

高血脂能引起脑卒中的原因可能是血管内膜受影响所致。高血脂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高脂血症患者原有血管内膜受到影响,在血管内膜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导致管腔硬化、弹性降低,导致血压升高。沉积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破裂出血,从而进一步缩小管腔,增加血流阻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会进一步加重脑梗死。

6、高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指的是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超过15umol/L的现象。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这可能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促进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终引起脑梗死发作。

卒中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中风的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二、常见症状

1、语言障碍

脑卒中发生前,最常出现的先兆症状就是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不利,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者语不达意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脑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导致的。

2、运动障碍

脑卒中人群在最早时也同样会出现运动障碍,比如会出现口角歪斜,身体力量逐渐变弱,也会出现吞咽困难,流口水等症状,甚至有不少的人会出现胳膊根本就没有办法抬起,最主要就是因为脑供血不足,所以就会导致功能出现明显障碍。

3、四肢麻木

如果脑梗波及到了运动中枢,在脑梗病发的前期阶段,患者就会出现异常的肢体症状,比如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手臂无法正常平举等。如果脑梗突发、症状严重,患者甚至是会突然偏瘫、行走费力,这也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表现时要立即拨打当地卒中中心急救电话,抢救生命。

、卒中的预防方法

1、控制胆固醇

高胆固醇是引发卒中的危险性因素。高胆固醇可通过增加患心脏病率,间接地升高患卒中的危险性。生活中应经常地检测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并注意控制。

2、保持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需要6个小时的睡眠来完全恢复身体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否则,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降低记忆能力,还会损伤心脑血管,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注意限盐

传统食盐中的钠可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继而可能引发卒中。建议高血压者低盐(钠)饮食,少食油腻,减少饮食中的钠可以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患卒中的危险性。

4、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过量饮酒对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可损伤大脑细胞和麻醉大脑皮层。

窗体顶端

5、控制血压

脑卒中首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者的脑卒中发病机会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建议生活中经常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

6、合理运动

缺乏体育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而规律的有氧运动则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不过,一般的轻体力活动、断断续续的体育锻炼不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专家建议,为达到有效水平,每次进行运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程度中度及以上(运动时心率达到120次/分以上)。可选择如慢走、慢跑、游泳等项目,如果辅以肌肉强化(抗阻)训练,效果更佳。

7、营养脑神经药物

(1)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是脑保护剂,主要可以清除自由基,还可以抑制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梗塞部位的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可以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所以可以用于改善急性脑梗塞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

(2)胞二磷胆碱

胞二磷胆碱属于脑神经细胞保护剂,可以促使脑部卵磷脂合成,增加磷脂合成速度,迅速修复损伤的细胞膜,增加血液循环及对氧的利用率。有助于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改善大脑中枢系统受损引起的脑组织代谢障碍以及意识障碍。还可以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梗、心梗的发生。

、卒中的临床治疗

1、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最常用的溶栓剂。能溶解血栓,恢复阻塞的血管通畅,恢复受损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显著减轻神经系统损伤。中风前3小时效果最好。最近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治疗时间窗可以延长到6小时,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不过,目前FDA批准的治疗时间窗口仍为3小时。

2、神经保护剂:使脑组织对中风造成的损伤不敏感的药物称为神经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许多中药被证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的脑损伤。一些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例如,CDPC具有直接的神经保护和细胞修复作用。

然而,在临床上我们不知道哪些脑卒中患者是神经保护治疗的最佳候选者,也不知道这些药物是否总是有效的。目前,FDA还没有批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只能用于那些临床研究。

3、阿托伐他汀钙片

阿托伐他汀钙片是治疗脑梗塞引起卒中的主要用药,因为脑梗塞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所引起,而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脂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4、乌拉地尔

乌拉地尔的作用主要是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具有对外周和中枢双重的降压作用。外周血管扩张,可以阻断突触后膜α1受体,使外周血管张力下降,从而使血管内的血液所产生的压力降低,达到降压的目的,对于治疗卒中时的高血压有较好的效果。

5、阿替普酶

即纤溶酶原激活物,经静脉输液后进入体内,会激活人体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纤溶酶会将已经形成的血栓纤维蛋白网切开、融化,即溶栓。

项目名称:基层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项目编号: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