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8
/ 2

食物过敏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

龚德英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610400

摘要目的:探究食物过敏(FA)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方法:选择了2019年12月~2020年10月间出现因FA诱导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39例,将其纳入研究组。同时,选出无任何消化系统疾病的体检者35例进行对照,纳入参照组。在相同环境下,对两组利用ELISA法来测定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并在分析后制定后续饮食指导工作。结果:其数据结果表示,首先,研究组检测出血清IgE阳性36人,且阳性患儿中对多种食材sIgE升高占较高比例。而参照组中,仅有8例儿童结果为阳性,均属于轻度敏感,两组间有显著的差异。其次,开始针对研究组的患儿进行饮食方案调整,于调整后的3~4周随访,结果显示,明显改善有29例,占比74.36%,总有效率92.31%。结论:儿童FA和消化系统疾病存在联系,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其血清sIgE后,结合饮食调整、避开过敏原等方式治疗,这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食物过敏;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血清IgE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据调查,在西方国家中,FA在儿童中发病率2.0%~8.0%,成人发病率1.0%~2.0%。虽然我国对此未有非常明确的统计数据,但从临床实际调查可知,FA出现率越来越多。当发病后,会引起皮肤症状、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症状等多方面症状。以免疫机制的差异,可将FA分为:IgE介导速发型、非IgE介导迟发型、共同介导混合型。通常而言,第二种类型反应迟缓,患者多为消化道症状、皮肤症状表现,而IgE介导后患者症状明显,诸如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通过对此类患者血清检测,能够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为此,此次特从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0月间选取的数例患儿作为样本,以探究FA及消化系统疾病间有关内容,总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下,在此次研究中,选择了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0月间因FA诱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39例,将其组建成研究组。纳入标准:①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哭吵、便血、皮肤湿疹、瘙痒、风团、血管性水肿等,病程超2个月。②排除细菌感染、寄生虫等。③腹痛常发作,病程超2个月,经腹部彩超、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④厌食症,生长发育迟缓等。在此组中,男22人,女17人,年龄最小在5个月,最大12岁,均值(5.40±3.60)岁。经统计,慢性腹泻10人、慢性腹痛18人、反复呕吐5人、厌食症6人。同时,再从相同时间段内选出35例的健康体检者加以对照,命名为参照组。此组中,男20人,女15人,年龄最小在6个月,最大在14岁,均值(5.30±2.80)岁,无任何消化系统疾病。将两组儿童的性别等其他资料进行比照,结果显示P>0.05。本次研究所有患儿的家长均知情。

1.2方法

纳入研究后,提前告知患儿家长此次研究方法和内容,以获得其理解支持。试剂选用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食物7项)(生产厂家:江苏浩欧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可针对牛肉、牛奶、蛋清、蛋黄、虾、蟹、芒果、鳕鱼等多种食物血清IgE进行检测。随后,安排相同护理人员抽取两组静脉血4ml,离心后分离血清,然后按照说明书执行酶联免疫法(ELISA)快速试纸条技术检测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为保障检测科学性,两组均交由我院同一检验人员操作。随后,根据所测定的IgE浓度,将结果划分成以下5种不同等级:0级,即阴性,此时IgE浓度﹤0.35IU/ml;1级,IgE浓度0.35-0.7IU/ml,过敏程度低。2级,IgE浓度0.7-3.5IU/ml,过敏程度中。3级,IgE浓度3.5-17.5IU/ml,过敏程度高,4级:IgE浓度17.5-50IU/ml,过敏程度很高,5级:IgE浓度﹥50IU/ml,过敏程度极高。在结合了上述统计结果后,对于处于后三种的患儿进行“过敏原食物回避”,禁止摄入所涉及到的食物品种3个月,之后,再对这类患儿进行随访。处于轻度敏感的患儿,护理人员也要提醒家长尽量不吃含过敏原食物。最终,再对所有患儿进行电话或门诊回访工作,以分析其饮食指导后的成效。

1.3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血清IgE检测结果。②统计饮食指导后的随访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统一输入在电脑程序中,使用SPSS20.0的统计软件处理,做好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IgE检测情况对比

经调查统计后显示,研究组血清IgE阳性36例,占比92.31%,在这36例患儿中,对多种食材IgE升高28例,占比77.78%。而参照组中,经检测出有8例儿童出现阳性,共占比22.86%(8/35),且都属于轻度敏感。两组间对照差异显著P<0.05。具体的过敏食物如表2-1:

表2-1两组血清IgE检测情况对比(n.%)

组别

N

鸡蛋

牛奶

小麦

大豆

其他

研究组

39

36(92.31)

29(74.36)

15(38.46)

10(25.64)

23(58.97)

参照组

35

3(8.57)

3(8.57)

0(0.00)

1(2.86)

1(2.86)

²值

6.875

5.770

4.041

3.871

5.984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研究组饮食指导回访调查

研究组所有患儿均根据血清IgE检测情况、结合皮肤点刺试验、临床症状等综合考虑对患儿日常饮食进行调整,并在调整后的3~4周内随访调查,得到研究组所有回复,无1例失访。结果显示,明显改善有29例,占比74.36%,有一定改善7例,占比17.95%,无改善的3例,占比7.69%,总有效率达92.31%,情况优良。对比两组有效率,P<0.05,²=6.890。

3结论

经临床调查,由于儿童身体免疫功能较差,因而在食物过敏原上的耐受性也相对不佳,非常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成年人相比,婴幼儿出现过敏的概率显著更高,主要表现在消化道症状,尤其是1岁以下是发病高峰阶段,并在儿童3岁后呈现下降趋势。消化道是食物过敏原进入到患儿体内的主要途径,在临床出现FA的患者中,有40.0%~70.0%的概率出现消化系统疾病。而IgE介导的FA反应症状较为明显,且相对于非IgE介导型病情程度往往更严重。当儿童摄入存在过敏原食物后,可能在之后数十分钟到两小时内,出现肺部、胃肠道、皮肤上多方面的变态反应症状。上述情况表示这和饮食间有关,因此会引起患儿家长的重视。为了改善此情况,家长应该注意日常婴幼儿食物喂养情况,目前而言,去除饮食中的过敏原是保障其健康的有效方法。若不明确是否有食物过敏原,可采取短时间内限制性食物疗法。据有关调查显示,母乳喂养也对减少儿童食物过敏有一定效果,亦或是奶制品的选择上替换成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替代食物。日常中若要为婴幼儿增加食物,可一项一项地分开增加,以明确过敏原。每增加一种时,都需要观察是否有腹泻、呕吐等反应,一旦出现需立刻停止。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39例因FA诱导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中,共检测出血清IgE阳性36人,占比92.31%,而从健康体检者中抽选出的35例儿童经检测,血清IgE阳性有8例,差异明显。同时,本次特针对研究组的患儿进行饮食方案调整,结果显示最终改善有效率达92.31%,情况良好。综上所述,儿童食物过敏和消化系统疾病间存在关联,儿科医护人员和儿童家长都应当加大关注和重视程度。此外,虽然部分患儿的过敏症状会在一定阶段消失,但部分患儿(尤其是对花生、贝类、坚果过敏)的症状往往会持续较久,这可能与患儿的胃肠道功能有关。

参考文献

[1]袁嘉禧.儿童花生过敏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48(09):6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