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

陈琴凤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361000

摘要目的: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中2021.06——2021.12临床接收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名接收临床诊疗。借用随机分组法分设常规组、实验组,每组50名。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小儿护理后的治疗依从率、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小儿治疗依从率更高,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小儿护理中使用肢体语言沟通法临床作用价值高,能提高服务质量,建议普及。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质量;临床价值

    小儿护理为观察、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学科服务,通过现代化护理技术和理论建立整体护理,维护小儿健康成长。小儿护理工作一直是儿科的重点工作内容,关注小儿健康、提供优质服务是儿科工作核心,因小儿群体身体、心理状态特殊,在接受护理中因缺乏理解力、情绪稳定力,为临床工作的落实造成了一定困难。故而,小儿护理工作以努力提高小儿配合度为主,保障后续治疗工作的有效性,创新护理模式,通过肢体语言沟通与小儿建立联系,掌握小儿个体特殊性并拉近护患关系,小儿临床依从性稳定,也可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1-2]。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儿科中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应用效果予以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线性资料

    于本院2021.06——2021.12期间择选临床收治的小儿对象共计100名,建立随机分组法平均分组对象,即为常规组(50名)、实验组(50名),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常规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范围4个月—5岁。实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5个月—6岁。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组:开展基础病情监测,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按医嘱为小儿规范用药,制定饮食方案以保障营养摄入,叮嘱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组:建立温馨室内环境,除了调节室温、湿度外,注意光线,避免直射,且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护理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小儿哭闹。护理姿势大方得体,与小儿、家属保持0.5m左右距离即可建立亲和关系。增加小儿在院期间的安全感,可握住小儿的手传递关怀信号,增加其信任感。照料全面,随时观察小儿情况变化,给予小儿和家属充分的尊重,使其提高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性。强化肢体接触训练,掌握小儿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了解其情绪、感觉变化,通过肢体、眼神、表情的配合让小儿感到安全、爱护,发挥非语言交流的优势,提供心理支持。在小儿感到不适、疼痛时,可轻柔的抚摸头部、手臂等表达鼓励,静脉穿刺注意力度、角度以降低痛感,蹲下交流使小儿更容易通过语言、眼神的交流消除其恐惧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小儿护理后的治疗依从率、护理质量评分。

1.4统计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依从率

    常规组:依从18例、较依从20例、不依从12例,总依从率76.00%。实验组:依从20例、较依从28例、不依从2例,总依从率96.00%。可见实验组治疗依从率更高,对比差值X2=8.305,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

常规组:技能操作(7.76±0.67)分、护理安全(8.01±0.46)分。实验组:技能操作(9.60±0.23)分、护理安全(9.71±0.12)分。可见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差值T=18.367、25.286,P<0.05。

3.讨论

小儿身体机能发育不成熟,各个器官、组织、神经均处于初期发育阶段,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差,对外界病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差,也极易患病。小儿一旦患病,通常需至医院接受治疗,但因小儿情绪稳定能力差、理解力低,大多数时候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服务目的,配合度差,导致临床医护人员无法顺利开展治疗护理。儿科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高风险性特点,因其自身缺乏语言沟通能力,自主意识低,建立沟通难度大,有护患纠纷发生隐患[3]。故而,临床致力于努力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为提高护理干预效率、配合治疗顺利落实,而融合肢体语言沟通。

在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属于新型护理沟通技巧之一,旨在解决小儿缺乏语言表达能力问题,通过牵手、怀抱、抚摸等肢体接触,向小儿传递亲和信号,通过肢体动作、姿势来描述话语,掌握和调节小儿治疗中的紧张、恐惧情绪,以提高小儿的临床配合性。肢体语言沟通下能体现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增加小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良好配合工作加速小儿康复进程[4-5]。此外,肢体语言沟通同样能安抚小儿的哭闹行为,避免由此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肢体接触配合适当眼神、表情交流能增加小儿安全感,有利于控制负性情绪,体现护理有效性。

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落实旨在帮助患儿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为治疗手段和常规护理提供辅助作用,在小儿缺乏独立、成熟思考能力的情况下,帮助患儿减轻对陌生环境、医务人员的恐惧和误解,满足患儿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运用肢体语言交流,整个护理过程顺利、可靠,护理人员在关注患儿情绪反应的同时,护理操作更细致化,获得家属信任和服务理想的反馈,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肢体沟通技巧能循序诱导患儿建立配合、依从的意识反应,有利于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

结果可见,实验组小儿治疗依从率、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戚玉凤.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农村卫生,2021,13(24):48-49.

[2]孙丹.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9):157-158+161.

[3]付苏. 小儿护理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9):96+95.

[4]陈峥嵘. 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对小儿护理的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176-179.

[5]马秋艳. 小儿护理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