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刘克勤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医院,441800

摘要:实验目的:研究对四肢骨折患者行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心理护理对于心理状态的效果与相关康复价值。实验方法:选择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时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共计120例作为这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护理路径的对照组,以及采用基于循证医学心理护理的实验组,两组患者人数相同性别数量及伤情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AS及SDS的改变情况,并比较组间患者治疗依从性因为实验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实验结果:实验组患者以抑郁、焦虑为代表的负性情绪反应明显优于另一组患者,此外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应用基于循证医学的心理护理有比较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使患者较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四肢骨折;心理护理;循证医学;心理状态

目前,老年患者发生外伤性骨折越来越多,骨折作为一种经典的骨科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治疗方式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意外导致患者四肢骨折的都是具备突然性和不可控性的。恢复过程中,由于肢体骨折导致肢体因为石膏板绷带的固定而活动受限,以及治疗过程中会产生疼痛进而诱发焦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患者普遍会夸大骨折对自身的影响,部分患者会担心失去劳动力,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康复。以往术后采取的常规护理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有研究者提出对这类患者进行相应的基于循证医学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效率,极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因此,为了研究该护理路径具体价值,我院特进行本次研究,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经过患者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实验选择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四肢骨折的患者共计120例作为这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集中在54-79岁,平均年龄为(66.46±3.47)岁。把这些患者分成两组:所有患者中有男患者有72例,女患者48例,平均年龄是(65.93±4.14)岁,他们的病程约在1—7天之间,平均(2.38±0.27)天;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构成等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男女病程时间及年龄将实验数据分成对等的两个实验组,在保证病人康复的前提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对比。实验过程中两组人员在不知情情况下进行,以此保证患者不会因为提前预知实验过程而产生心理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实验准确性。同时为避免实验过程中因为家属言语交流导致实验情况透露,提前同家属签订保密协议,针对实验对象将病人同一组别实验对象放置于同一房间内,避免病患之前交流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由三人及以上人员同时审核方可生效,避免因个人主观因素导致实验数据不符,数据采集完成后交由实验组织人员共同进行处理分析,进而得出完整实验结论。

二、实施方法

(一)对照组实施目前常规骨折治疗方案,对患者伤口进行常规处理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康复时间及在康复期内的心理变化,不针对心理作出其他干预及疏导作用,保证患者及家属采用传统基本的治疗方案。

(二)实验组除去常规护理外,积极配合心理干预进行疏导。提出问题:患者通常对于病情不够了解,对于治疗方法不清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研究指出,对于四肢骨折提供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因为突然产生病痛而导致的焦虑与忧虑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因为疼痛而产生的暴躁焦虑等情绪;利用同感心同患者交流,同感心是指能与当事人的处境和感受起共鸣并将这种理解和体会传达给对方。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关心并尊重患者的真实感受,首先与其建立信任的关系,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位置,对对方所遭遇的痛苦可以感同身受,同时又能保持客观理性地看待,与患者讨论病情的进展及恢复情况,让患者感觉到自己得到重视,有人与其处于相同遭遇且同时自己的病情正处于快速恢复阶段从而提高信心缓解负面情绪对自身产生的影响。由于疾病来得突然,家属会惶恐不安,这种情绪会感染给患者而且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使患者产生一系列负性的情绪反应同时针对患者家属产生的恐惧心理提出要求:普及基本骨折知识,消除家属的恐惧心理及错误认知。患者治疗积极性不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对家属恐惧心理的猜忌。针对骨折临床特点以及现如今的治疗原则及时告知家属,通过家属积极有效地配合交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情及自愿治疗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康复训练的配合度。嘱咐家属遵从医嘱,协助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积极为患者术后的康复做准备工作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能使家属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让患者感到安心,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及心理情况变化,统计后使用SAS以及SDS情绪量表评估不同组患者在有无进行干预后的心理状况评分差异得分情况,如果患者测评得分越高,则代表以恐惧、焦虑为代表的不良情绪水平越严重。本次研究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

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通过对患者不同依从度(表1)及心理状态表(2)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所需实验数据。

表1患者治疗依从程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较好

一般

较差

依从率

对照组

60

8(13.33%)

24(40.00%)

28(46.67%)

16(53.33%)

实验组

60

40(66.67%)

18(20.00%)

12(13.33%)

26(86.67%)a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显著。

表2组间患者心理状态比较(x±s)

对照组                    实验组

SAS   53.66±4.0543.11±3.2252.89±3.7532.11±3.11a

SDS   54.29±3.4643.22±3.8654.62±3.7833.19±3.05a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显著。

、实验结论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到护人护心,是四肢骨折患者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另外,关心患者心理健康的同时,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患病的人,却未曾想到患者的亲人也同样受到疾病的困扰,这是一个心理护理上的盲区,只有当患者的亲人都有健康健全的心理时,患者才会得到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康复环境,才能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四肢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创伤疾病,大多由于外伤导致[2]。由于其与正常的行走息息相关,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临床上长期贯彻这一治疗原则,由于手术存在一定的危险,患者治疗的心理压力较大,因此需要高效的护理方式。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通过传统的护理手段患者对于疾病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忽略了对患者情绪及心理的关注,所以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不高。目前,较为前沿的基于循证医学的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所有的护理措施均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支撑,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认知干预及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降低心理压力,保证了术后的康复效果,提高了治疗效率[4]。本次研究之中,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以抑郁、焦虑为代表的负性情绪反应优于另一组患者,此外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的患者进行基于循证医学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与传统护理比较,更加安全高效,值得在临床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杨林玲,熊惠芬,曹珊花.协同护理联合个性化心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9):185-186.

[2]李红霞.共情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压疮发生率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6):763-764.

[3]魏云.人性化急救护理对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7):2589-2590.

[4][1]韩海燕.共情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8):99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