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2
/ 2

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研究

田正 

身份证号:370983198703160079

摘要:在建设工程中开展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现技术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整体目标。具体来看,建设工程中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通过项目策划以及项目控制等多项内容,达到项目费用目标、进度目标以及质量目标的社会经济全过程活动,使整个建设工程的有效时间历程变为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这个阶段。在建设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克服管理模式中客观性以及科学性不足等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

引言

建设工程从立项到建设包括既错综复杂又相互影响的诸多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耦合作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实现安全与经济总体目标。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达到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的社会经济全过程活动,时间有效历程为从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努力克服管理中客观性较差、科学性不足等因素,探索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性不够等问题,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建设、监管及改革,促进我国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1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的原则

1.1高效利用资源

在建设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应该坚持高效利用各类资源的首要原则,使得建设工程在施工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预防建设工程施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浪费。因此,建设工程在初期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该选取可再生资源作为建设工程施工的主材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以减少建设工程施工中材料的运输成本,有效提升材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应该选择环保型的无公害材料,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为建设工程施工产生的工程垃圾对施工人员以及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

1.2优先保护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理念不仅仅应用在食品健康领域,还成为了建设工程在初期设计阶段以及中期施工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建设工程还应该根据生态设计理念,使工程的建设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并在传统建设工程施工的基础上,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在建设工程周围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并且,还应该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植被以及自然景观进行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建设工程还应该将建设工程的形态与土壤特质充分结合在一起,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栽种,推动建设工程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一体化建设。

2建设工程传统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要求业主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的参建方应该立足于相互信任以及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下,达成一种有效的短期或者长期协议,并签订共同协议。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构建一个工作小组,使其能够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有效避免建设工程相关争议以及诉讼的产生,使这个工作小组能够充分解决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业主和参建各方能够共同承担建设工程中的各类风险和相关费用,以保证各参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自世行的建设工程贷款项目FIDIC条款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然而,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工程理念的不断更新,对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友好型建设模式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第二个问题是建设工程单位没有对将地质风险作为建设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观念引起足够重视。第三个问题是增强建设工程管理情怀的呼声逐渐增大。这三个问题对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的规划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限制。

3加强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3.1拓展工程管理视野,推进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

要想提高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融入程度,就应该突破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理念和思维,并将现阶段具体的建设工程作为宏观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应该充分体现出“人地协同”的建设理念,使整个建设工程在保证自身各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建设工程在结构理念、色彩配置以及景观重建上面,与自然环境能够协调一致。与此同时,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工程组织和设计过程中,应该积极拓宽建设工程的管理理念,在自然环境允许的承载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的开挖、建造以及防护,从而有效推动建设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友好发展,坚决杜绝掠夺式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

3.2减少建筑垃圾

传统的现浇施工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较多的水资源,并且会对施工现场周边的水源以及植被产生影响,在浇筑以及原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往往难以处理。而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且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比较小,在施工的过程中仅需少量的机械设备以及人力资源就能完成预制件的装配。目前来看,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往往采取掩埋或者堆放的方式处理,堆放的垃圾处理方式,会导致尘土大规模扩散,而掩埋的方式则会污染土壤以及地下水源,对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建筑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可以回收利用一部分建筑垃圾,实现资源的循环应用,并促进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污染以及光污染较少,污水排放以及扬尘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施工的效率。

3.3强化工程灾害意识,规避工程建设管理风险

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强化相关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将避免建设工程中的管理风险作为整个建设工程管理的常态化工作,并将这种工作全面贯彻和落实在整个建设工程始终,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将建设工程灾害作为偶然或者随机的事件。根据相关调查,对于泥石流、地震以及旱涝等自然环境地质灾害来说,基本所有的建设工程灾害都与人的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在2001年,重庆市武隆城市高切坡发生了一起垮塌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建设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对灾害预判问题进行充分考量,这一事件也是建设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引发特大型滑坡灾害的典型案例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建设工程的管理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并将其体现在建设工程的技术以及方法上面,使其能够真正对标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除此之外,还倡导将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和建设工程进行密切的结合,并在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完善建设工程生态化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拓展工程管理视野,推进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减少建筑垃圾;强化工程灾害意识,规避工程建设管理风险,使所有建设工程的参建单位能够及时沟通交流并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谭开亮.论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80-181.

[2]廖娟.浅谈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J].农家参谋,2020(18):116.

[3]蔡宇婷,杨贞珍,刘谊,等.建筑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建材,2021,47(12):39-40.

[4]赵静,孙慧斌,孙晓丽,等.绿色生态理念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23):13-15.

[5]赵洁.生态视角下装配式建筑发展探析[J].智能城市,2021,7(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