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改路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3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改路径初探

赵司原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大院校相继开展教学教改。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的教改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改

当前,高职院校传统课程已经不能继续适应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教改已经成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职业素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但传统的职业素养课程也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需求,职业素养课程的教改势在必行。

一、传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传统的职业素养课程已经不足实现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职业素养课程的弊端也愈发明显。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职业素养课程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旧是被动接受的角色。然而,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需要了解教学对象学习特点和性格特质的职业素养课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职业素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后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然而,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学生在某一职业领域的素质素养优缺点存在不同特点,因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职业素养课程中,存在教学重难点在制定上的片面性与同化性,而不能因材施教的职业素养课程终究会沦为教改过程中的绊脚石。

(二)重案例教学,轻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职业素养课程中,案例分析法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讲授教学重难点时非常注重对个体案例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来解析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固然能够使课堂知识点清晰易懂,但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一味讲求案例的示范作用,容易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案例分析,轻教学实践的现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多的案例分析会占用许多师生互动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实践应用的时间,而校本案例均存在特殊性和时效性,将过多职业素养课程放在案例分析上容易让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纸上谈兵,因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而导致对自身应变能力的缺失。

总之,传统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若教师一味注重讲解与案例分析,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并且对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培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将丧失该课程的指导作用,因而,充分发挥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作用,实现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课程目标,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教改势在必行。

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教改的实施措施

(一)推进协同教育,拓展教改途径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教改不再是某一所院校,某一位院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持续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教改关系到学生、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因此,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教改不单单涉及到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还应该将企业纳入到教改队伍当中,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鼓励措施与培训平台,供高职院校与高职教师实现课程的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多方协同教育,共同推进教学教改的重要目标。

首先,协同教育要做到教师、高校、企业、政府多方的协同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做到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同时政府部门加以政策扶持,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用人提供更便捷的对接平台,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融合。除此之外,学校、企业与政府应给予教育改革以相应的基础设施、资金、岗位与政策支持,统筹安排,优化管理结构,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队伍,从而全面调动教学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实现真正的教育教改的协同统一。这就要求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开展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利用,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进而使得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在协同教育上的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其次,职业素养的协同教育不仅仅是多方机构的协同合作,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协同、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协同、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协同统一,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职业素养优缺点,同时,学生充分信任教师,主动学习课程内容,积极反馈自己在学生当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线上资源,在学习线上资源的基础上,带着疑问主动在线下课堂中同教师探讨问题、探索答案,结合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课堂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统一。

(二)改革教育形式,尊重学生个性

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挖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优势,发现其闪光点,建立学生自信心,改善其自身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在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将因材施教放在首位,在同一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分组教学法是将具备相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归为一组,制定符合其个性特征和能力特点的小组任务,根据小组特点制定教学重难点,真正实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分组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最初阶段做好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重点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与性格特点的不同为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根据学习能力和特点的差异制定不同难度的小组任务,如此,保障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并且也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由于职业素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课程,而职业素质素养的形成并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将理论学习和案例部分内容布置在课下完成,课上用来讲解重难点内容,并将授课重心放在重难点答疑与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与模拟演练上,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职业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感知,从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职业素养短板,从而让高职院校学生自主自觉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身的素质能力。

此外,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室,应充分发挥企业与政府的协同合作教育功效,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企事业单位,切实体验职业素养在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总之,打破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教改的重要内容。

(四)以专业为基,建立教学资源库

由于职业素养课程的特殊性,课程内容不应千篇一律,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教育中,更应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相结合,明确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明晰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与用人单位需求,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资源库,做到重点教学,培养具备本专业职业素养需求的优质人才。

(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中,教师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势,整合职业素养课程资源类型,制作并开设精品课、慕课,丰富的线上资源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不再使职业素养课程拘泥于课堂45分钟。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完备的教学系统,并且设立互动版块,供学生随时随地上传学习心得与项目实践成果,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沟通,学生团队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与实践案例,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在方方面面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来,时时刻刻挖掘学科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闪光点,从而在网络资源的建设上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的学习当中有重点地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优化职业素养课程教师师资队伍,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储备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知识结构特点的教师队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此外,学校与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制定明确的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优化职业素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

(六)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问题上,应打破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多样化的考核标准。教师在授课中,鼓励使用项目教学法,并且在最终的课程考核上,将每个小组的项目成果做为考核成绩,跳出传统的笔试测试考核形式,让职业素养课程“活起来”。一系列的课堂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更适合职业素养课程的课程目标,因而将项目教学法纳入到最终的考核内容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项目最初的制定到项目最终的完成中体会团队合作的作用,并且在项目实践的摸索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

小组项目的考核要求教师在课程之初将项目内容提供给学生,因此,在制定项目考核内容时,教师提供的项目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并且利用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阶段性项目目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整门课程的学习,充分利用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项目特点,根据课程进度完成自己的项目进度,从而实现最终的项目成果。此外在为学生提供项目选题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及学科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教师可提供自己的科研项目或社会选题,供学生参照使用,但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要与专业相结合,制定符合本专业特点与专业职业要求的项目内容。

三、职业素养课程教改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是针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而制定的课程,因而,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教改势在必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与吸收,从而真正实现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培养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教改也为课程的授课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拓宽了教学方式的渠道,能够优化课程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面,教改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的教改任务。

四、目前职业素养教改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改理论基础建立不够完善

2010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颁布,教学教改在大中小学迅速开展、实施,对于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为职业素养课程的教改奉献了一份新生力量。但由于青年教师在教改中的比重占据较大,也导致教学经验上的缺失,教学理论与科研基础稍显薄弱。此外,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拘泥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在教学教改中实现突破,这就导致在教学教改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改过程中,应注重教师团队的结构建设,建立老中青兼具的师资队伍,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教改过程中应努力优化教改理论结构,加强教改科研建设,参考国内外优秀的教改理论与教改案例,结合教改理论发展趋势,建立符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的理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实行教学改革。

(二)教改趋于科研性,缺乏实践论证

为促进教育教改,国家与高校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大量的教改项目、教改科研课题相继推出,但高校教师在研究相关科学项目与科研课题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题和项目的立项与结题上,对于教改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够重视,缺乏实际调研与实践,导致教改流于形式。停留在科研层面和理论构想层面上的教改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更无法应用于实践当中,而在学科教改科研中,缺乏对科研过程的反复认证,缺乏教改科研课题的诊改,因而不能在课堂中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在对教改课题进行验收时,应加强对科研项目过程的监管机制,重点考核项目课题的实际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教改类课题的真正价值。

五、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该门课程应以理论为基石,结合实践,达成培养社会与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建设任务,因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教改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协同,结合学生特点与专业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教改。

参考书目:

1.靳玲玲.新建本科院校教改项目管理优化的几点建议——基于OBE理念下[J].辽宁高职学报.2022(4):69-71.

2.杨丽、李体红.“提质培优”新阶段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2(6):112-115.

3.朱萍、张立亚、刘德周.教研教改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2):65-66.

4.唐瑞梁、文旭.关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以“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J].语言教育,2020(2):2.

5.张待娣.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探索创新[J].作家天地,2020(6):75-77.